如果大幅调整基础价格,会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如果不调整,开奖,医院将更依赖以药养医或滥用新技术,医院和医保坐下来理性谈判,也许能打开僵局 《财经》记者 曹凯/文 王小/编辑 九个月后,北漂青年郑敏(化名)回忆起那次小手术时,仍心有余悸。去年6月,因急性阑尾炎发作,郑敏紧急住进北京一家三甲医院。“需要做手术”,三甲医院的大夫和郑敏的医生同学都这样建议。 这时,比腹疼更让郑敏纠结的事发生了——选择手术方式。郑敏的医生同学建议,如果工作不太紧张可以采用传统手术,毕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积蓄;主治医生则劝他采用新型的微创手术。 如果采用传统手术,郑敏需要在医院多躺些日子,花费8000多元,医保报销之后自己负担很少。如果采用微创手术,一两天内就能出院,但费用在1.6万元左右。微创手术医保报销比例低,自付比例很大。 由于郑敏的坚持,医生略显不情愿地采用了传统手术,六天后出院。“我不喜欢临上手术台前,一边忍着疼,一边还要跟医生讨论手术方案。”他在递给《财经》记者一张医院费用清单时说,“我周围的一些朋友批评我‘不听医嘱’。” 像郑敏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对诊疗方案的选择非常敏感。近20年间,中国医疗消费一直在增长,患者对费用和价格的承受从心理到经济都比较脆弱,而且因为自身不是专业人士,患者也非常希望医生能够综合自身情况给出更合理的选择。 费用结构清单 郑敏的费用清单上印着总额8700多元。因为有医保支付,自付仅1600多元。 清单上,西药费3700多元,材料费将近2600元,化验费1000元多,三者占去总费用的大部分;相对前三者,医生的治疗费和手术费总共700多元。每做一台手术,医生按手术服务所得比例提成,再在手术团队内分配。 在山东滨州的一位医生看来,这场手术费用真不高。他告诉《财经》记者,病情相近年龄相仿的患者,在北京单纯看病花的钱可能比在外地低。同样的一台手术,在滨州手术费用可以高达1.2万元。 这与中国的医疗服务定价有关系。北京市的收费标准,基础定价是1999年前后标准。而在其他省市,当地物价部门已提高了基础价格标准。 由政府部门定价,在公立医院自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沿用至今。方式是将医学拆分为数千个单独的服务项目,然后“按项目定价”。 国家发改委分别于2001年、2007年和2012年做过三次大幅调增服务项目,其中2012年的规范多达500多页。 中央拿出项目规范,省市政府物价部门再给每个项目制定基准价格,印刷成册,摆放在每家公立医院院长、财务等管理者的办公桌上。患者也可以在政府网上查每种项目的价格。 医院按手册标准收费,患者按手册标准交费;医保则在定价基础上,按比例替患者再报销费用。这一过程中,医疗服务价格被压制。 北京尤为特殊,其他省市数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北京没有。2014年,北京市官员曾指出难调原因是:由于当年调整水价等,医疗服务价格可能会调整放缓。因此,出现了北京部分服务项目的价格比其他二三线城市更低。 北京现行的收费标准基础定价是1999年制定的,中间虽有小幅调整,但一部分传统的基础服务项目的价格还是当年的物价水平。比如,肌肉注射0.5元/次、静脉抽血1元/次,在北京很多医院已经实行多年,后者也出现在郑敏的费用清单中。此外,他住院五天,医院护理服务总共收费27元。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早在2015年前后曾直言,北京已经16年没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滥用新技术提收入 郑敏没有选择的微创手术,有很多优点,如患者手术中创口小、恢复快、出院早等。这样的新技术应用,很多患者确实有需要。上马新技术,也是公立医院增加收入的常用途径。 物价部门的原则是,考虑到成本,新技术的价格适当放开。于是,医院发现一些旧治疗方法价格偏低,就慢慢放弃,向物价部门申请引入新技术和新项目进行替换。新项目定价有提升,比如很多医院开始减少以传统手术治疗阑尾炎,重点向患者推广微创疗法。 新技术,成为医院突破政府价格管制的口子。不幸的是,这个政策口子有被滥用之嫌。2016年爆发的魏则西事件,大量受害者在公立医院接受DC-CIK免疫疗法,就属于被滥用的尚不成熟的新技术。一些业内人士曾告诉《财经》记者,至魏则西事件爆发时,新疆、辽宁、广东、天津等十多个省区的部分医院,在临床上使用这一免疫疗法并可医保报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