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两次减刑过后,吴明再没有减刑的机会了,因此他只能等待剩余一年多刑期的结束。2016年春节前后,吴明得知可能通过“兑现(一种给刑期较少的服刑人员减少剩余刑期的办法)”减少余刑。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经过多次反复,在他对于这次“兑现”完全不抱希望时,管教通知他申请通过了,他第二天就可以回家了。 重获自由 “这世界变化太大了” “原判11年,历经三次减刑,实际坐牢8年3个月零20天后,终于新生了!回家已经整整10天了,多年不离不弃的妻子仍在外辛苦打工未曾谋面;多年来盼儿早归的父亲在儿子回家后,才得知儿子在入狱前仍有14万元的欠债,短暂的高兴过后因无力偿还一筹莫展;大学刚毕业已参加工作半年的儿子也未因爸爸的归来而回家探望,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有;几天来和一个个事业有成的老同学在一起时,看看他们的现在,再想想自己的今天,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家庭的现状让我无法集中思绪……”这是吴明出狱回家十天后写下的一段话。 吴明说,从刚入狱时的无法接受,到入狱中期安稳接受改造,再到即将刑满释放的无限期望。当他2016年12月27日出狱回家后,他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真的自由了,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回到家后,吴明发现村子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回家的路也不同了,他有种找不着家的感觉。妹妹给他一部智能手机,他也不会用,而对于微信这样的新生事物就更加陌生了。于是,他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玩微信。 出狱后,吴明去过几次城区,路上的车多了、人也多了,很多地方他都已经不认识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世界变化太大了”。 除此之外,家庭的困境、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对比,也让他比较苦恼烦闷。吴明说,当他知道自己无法填补教委的公款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这个家庭的累赘,因此在他逃亡之前便与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但他的妻子即便是在他入狱多年后仍对他不离不弃,这让他非常感激对方。对于父母,吴明觉得他不仅没有尽孝道,而且还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两位年近70的老人不仅没享福,还要起早贪黑打工赚钱。现在他回了家,也就意味着之前的债主可能上门要账。 吴明说,他有一个狱友,刚进监狱时妻子多次保证等对方出狱,可过了没几年就跟了别人。另一个比他早出狱的狱友,狱友的母亲整天盼着儿子回家,可儿子刚到家第六天狱友的母亲就去世了,这名狱友可能会因没能孝敬母亲而遗憾终身。相比这两名狱友,他要幸福的多,因此他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团聚,尽自己最大努力弥补对家人的亏欠,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他对这套《监狱日记》抱有莫大的期望。 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 摄影 黄利健 日记摘录 在采访的过程中,华商报记者仔细阅读了吴明的部分日记,其中不少篇章都是真情流露,反映了他在监狱里的心理状态。吴明说,他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表达情绪的人,因此日记是他让家人了解他在监狱中情况的最好方式。 2010年3月3日 开始连续写日记的第二天 坐牢我并不后悔,不经历这次磨难,也许我永远都是一个花花公子,永远都不会生活,永远都不会“长大”。只是刑期相对于人的寿命来说有点太长了。饭吃得太饱就会撑得慌,水喝得过多就憋得慌,酒饮的多了就会醉甚至酒后丧德、丑态百出,坐牢时间长了就有可能把人做扁(不正常的意思),按照牢里的说法就是“神”了。 所以说,凡事要有度,否则就如弓太硬就会折、马达转速过高就会烧了。总结成一句话:人生贵在掌握一个“度”字。 心路历程: 吴明说,写日记的最初阶段,他是为了在日记本上打草稿,随后才慢慢转变为写日记,但也偶尔记录一下心理路程,并不是每天都写。从2010年3月2日开始,他才每天都坚持写日记,那时候他入狱已快一年时间,心里比较平稳。 由于在他服刑前有着令人羡慕的过去,直播,因此他在刚进入监狱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与其他犯人并不一样,但入狱后的极度不适应让他情绪起伏比较大。参加改造外的大量空闲时间,让他除了懊悔和思念家人外,他也有充裕的时间回忆入狱前的各种事件,细致到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和每个人发生的故事。就这样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磨炼”,他开始慢慢接受监狱中的生活,也开始反思以前种种事件的得与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