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华商报记者在吴明家中见到这些“监狱日记”,这些日记由100多本笔记本组成,这些笔记本几乎可以将一个茶几堆满。每篇日记都是手写的,每个笔记本都夹着一张写着时间段的纸条,纸条上的时间段意味着这本日记书写的时间。另外,每个日记本上还做了编号,这样排列顺序一目了然。 吴明说,日记一共有192本,总字数近400万字,其中记录着他的家书、心路历程、思想变化、身边的故事以及他在监狱里的劳动生活等方面内容。在监狱里,不管当天干了多少活、有多累,他都会坚持写日记。为了能每天按时写日记,他细心照顾自己的身体。另外,他也不敢在监狱里犯错误,否则就有可能去监管队,那里什么都不让带。因此,这些日记是他在监狱里的寄托,也是一直以来借此改变生活的希望,他希望有人能收藏这些日记,而他的家庭能借助这些日记改变尴尬的现状。另外,他也希望社会上的一些人能以他的经历引以为戒,和家人好好生活。 吴明的妹妹说,她看过哥哥的日记,她觉得日记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他的心里话,哥哥能坚持这么多年写日记一定不容易,但这写日记也是他在监狱服刑时的一个希望。 入狱5年才见儿子 与儿子见面不知该说什么 吴明有一个儿子,他入狱那年,孩子上初二。虽然监狱方面允许犯人家属定期探视,但吴明入狱后,一直坚持不让妻子带孩子来监狱探望。吴明说,当时孩子只有十几岁,已经懂了一些事情但人生观又没有完全形成,他不想让孩子看到他穿囚服、剃光头的样子,他特别担心孩子会受他影响而感到自卑。因此,自从他入狱后直到儿子考上大学那年,父子俩才见了第一面,而那时父子俩已经五年没见过面了。 吴明回忆当时的情形说,他有点不敢面对儿子,也不知道和儿子说些什么,因此父子俩交流的并不多。随后的几年里,吴明和儿子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即便是见面几句话过后便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对于入狱后与儿子第一次见面,事后吴明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成一封信寄回家中。信中记录了吴明见到儿子后复杂的心情,以及没能当面与儿子说的话。 吴明说,儿子考上大学那年,其他同学都举行谢师宴。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专门嘱咐妻子也张罗了谢师宴,当时很多人都参加了,唯独没有他。他非常遗憾不能见证儿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2016年12月27日,吴明经三次减刑被刑满释放。他回到家中后,因妻子仍在外地打工,两人只是通了几次电话,而他一直想见的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几天后,吴明接到儿子的电话,父子俩简单聊了几句就匆匆挂断。 吴明说,他知道一定是妻子叫儿子给他打电话,而这些年来由于他没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与孩子之间已产生了隔阂。不过虽然父子俩没有过多交流,让吴明的高兴的是儿子说春节会回家过年。 有人告诉吴明,父子间的隔阂不算啥,父子俩坐下来好好沟通也就过去了,但吴明觉得他对孩子的亏欠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既期待与孩子见面,有些害怕面对儿子。 表现优秀 第一次减刑一年九个月 吴明说,在监狱里,一次他干完活后,在工作区域休息时睡着了,被管教发现后,要求他在全监区的犯人面前作检讨。他认为,这也为给一些新来的犯人起安全警示作用,于是他便做了检讨。可让他意外的是,那次检讨让监区的领导注意到了他。吴明认为,这可能因为他在同监区的犯人当中算是有些文化的。 从那以后,吴明一直表现优秀,一直到2012年他第一次减刑。2012年3月23日,吴明拿到第一次减刑的“减刑裁定”,他被批准减刑一年九个月。拿到“减刑裁定”那天,吴明非常兴奋,他非常期待第二次减刑的来临。 在吴明开始的第二个减刑周期,期间,由于他良好表现以及一些老管事犯刑满释放,吴明先后做了几个岗位,其中最多时协助管教管理过监区270多名服刑人员。同时,他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并且还在监狱中学会了弹吉他。 2014年年底,吴明再次申请了减刑。吴明说,由于当时国家提出对职务犯罪从严处理,他的减刑时间只批准了9个月。当减刑裁定下来以后,他感到非常失望。在刚拿到第二次减刑裁定的那段日子里,他甚至拒绝了妻子的探视,因为他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她说这件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