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面临的债务问题很严峻,明年货币政策不可能宽松;同时,大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举措和财政支出等,需要货币进行配合,也不会太紧。总体来看,货币政策明年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 总体定位是中性,既不刺激也不收缩,保证流动性相对稳定。因此,明年CPI上涨,不会引起中国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长效机制值得期待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去库存的效果? 刘元春:今年去库存基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虽然今年商品房待售面积从年初7.2亿平方米,下降到11月底6.9亿平方米,总体削减了约3000万平米。但从结构上来看,库存减少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库存基本没什么变化。 这样的去库存,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三四线城市房价未有变化。当前分化的格局,让中国房地产复苏和健康发展,变得更为艰难——这就是说去库存效果不好的原因。 反思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全国上下一盘棋、齐步走,没有考虑各地不同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贸然实施全面宽松的房地产政策;另一方面,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大量资金无处可去,都在进行投机性炒作,加剧了房地产泡沫。今年房地产整体复苏状况不错,但对去库存帮助不大。 《21世纪》:对于来年房地产调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因城施策。地方政府被房地产、土地财政绑架,会有动力去调控吗? 刘元春:房地产调控已经纳入政府问责范畴,这是行政化管理的最高手段,所以不用担心地方政府没有经济内生动力来调整房地产,行政问责制度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过去这些年多依靠行政手段调控,使得房地产市场陷入治乱循环的状态,很多人担忧一旦行政调控取消,房价会报复性上涨。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规律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要求在财税、土地等基础性问题上破题。 财税方面,要改变“土地财政”,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重新分配、税制调整等,来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改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关系;土地制度改革,比如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等入市等。 这些都是大家期盼已久的长效举措,能从根本性打破过去需求管制、价格管制造成的房地产不平衡。对于2017年的调整,大家还是比较期待的。 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布局 《21世纪》:明年去库存的重点在三四线城市。政策导向上,比如通过加强特大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基建,提高三四线城市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举措能否有效将人口吸引到三四线城市? 刘元春:房地产不仅仅是简单居住功能,还要考虑到与居住配套的服务,房价其实是综合城市服务的定价。当前房地产分化与城市布局、人口流动有关,下一步调整很重要的就是,改变三四线城市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加强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互动,这也是相对长效的举措。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这是否释放了要限制特大城市规模的信号?这与人口流动的趋势一致吗? 刘元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释放信号说要限制特大城市。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不等于限制它的发展,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要有带动作用。 房地产调控必须要考虑到城市布局。城市布局要尊重住房需求者的愿望,人往哪儿走,房子往哪儿建。如果不考虑人口迁移、居住者对城市综合服务的需求,简单进行行政化造城运动,必然导致目前房地产短缺与过剩两极分化的状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人地挂钩”的政策,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这些都是亮点。 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其具体内涵要逐步挖掘。我国1998年进行福利房改革后,至今不过20年时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在探索中。 中国特色城市布局,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不是一厢情愿规划出来的,是由中国人地关系、产城关系决定。比如,当前我国产业转移、替代、升级等还在进行中,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还在调整,不同区域、城市的分工格局也在重构中,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将经历震荡分化的过程。再者,目前我国人口总体迁徙,还在向经济增长极集聚。经济增长极的住房需求还会快速膨胀,这要求地方能提供大量房地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