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在潘玉英家看到,八十年代盖起的红砖平房处处是岁月的烙印,在村里显得格格不入。家中没有像样的家具,甚至没刷墙漆,少有的几件木头家具全都看不出本色。 潘玉英出事时被冷水浸透的棉衣棉裤堆在家门口。推开房门,简陋的木板床上凌乱地堆放着几床棉被。被救起之后,家人用这些棉被包裹着老人,帮她取暖。
厨房的屋顶透着光,李学福指着放在角落的草帽说:“下雨天在厨房做饭要戴草帽,不然头会浇湿。” “有老人去打工的都是困难户,不困难也不会这么辛苦早出晚归。”栈咀村上李湾组长李学坤介绍。 自己养老 “婆婆坚持要自己养老,不肯要儿孙的钱,不想给我们增加负担。”潘玉英儿媳范细莲叹了叹气。 细莲介绍,老两口每人每月70元的养老金,加上过年过节儿孙给的钱,一年差不多千八百元钱。自己种点地,只够自己吃,不够拿出去卖钱。这是公公婆婆除打工以外的全部收入。 范细莲和丈夫都没固定工作,靠打零工为生,两人一个月就挣两千多元。之前用土地跟人换了鱼塘,本想增加点收入,但今年夏天发洪水,最后还赔了钱,“实在补贴不了老人”。 这点收入显然抵不住现在“用钱用得狠”,李学福一年光买药就要花几千。 前几年,同村干绿化的人叫他一起去“挣钱”,李学福连连摆手,“太苦了,受不住”。 但两人总得生活,两三年前,身体没有大毛病的潘玉英加入绿化工人的队伍。 “农村只有这个活干。”李学福激动地说,“都是靠两个手做!” 一天58元,工资一年分三次结完,一年下来赚个万把块,两个老人就不必再依靠儿女。日子过得再紧巴点,还能攒下日后的医药费,一天天迈近八十,进医院的时候不会少。 同样是“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陈细珍做了六七年的绿化工人,除了感冒生病,风霜雨雪都拦不住她,女儿说,“我妈妈好像一台机器,永远不用休息”。 但整日和她生活在一起老伴知道她有多累。陈细珍爱干净,每天晚上下工回来都要洗衣服。但很多次吃完晚饭,她就坐在那里累得不想动。 陈家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一家人也难团聚。去年过年,老人们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不用上工。她打电话叫儿女们带着孩子回来,二儿子为省钱没回。谁承想,一家人再次凑齐竟是在母亲的葬礼上。 栈咀村村主任王华忠告诉“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村里享受低保的一般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出去打工的老人体力都还可以。不光栈咀村的老人这样(打工赚钱养老),庙岭镇其他村子的老人也这样。”
车祸发生后,面包车停运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工也不能停。 12月7日,“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看到,不到四点,庙岭五六十位老年打工者又踏上了上工的道路——他们只能起得更早,3点半起床,4点之前出门,从村子里走50分钟,到5公里以外的镇上,公交车会把他们送到各个工地。 早7点,在武汉某楼盘,老人们换上某绿化公司的工作服开始一天的工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