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培养出来的孩子,却大部分不愿意回如东。据2014年人民网的报道,每年输出大量优质生源却难以吸引年轻人落户发展,也是如东人口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如东每年输出优质生源达三四千人,学成回乡的却不足20%。 “有钱就生,没钱就不生”成了如东年轻父母的共识。据如东县计生委统计,本地主要生二胎的年龄段集中在35—40岁,而这一代,恰恰是如东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第一代。 如东县双甸镇星光居委会19组一户四世同堂人家。20岁的大学生刘心雨(前中)面临巨大的隐形养老压力。后排左起依次为:45岁的母亲、91岁的曾祖母、68岁的奶奶、66岁的外公、47岁的父亲、90岁的曾祖父、69岁的爷爷 老人照顾“老老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如东就开始试点实行计划生育,到了70年代,就已经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因此,在1987年,如东成为了全国有名的计生红旗县。 就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下,1969到1972的3年时间内,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近20‰降到5‰多一点,全年出生的12000个新生儿中,只有1个是多胎。 这种骄傲从1997年起,悄悄发生了变化,从那一年起,如东连续18年人口“负增长”。到了2014年年末,如东户籍人口104.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7‰。 出生率负增长,体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学校生源的减少,今年42岁的马竞(化名)很早就感受到了这种氛围,早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小学就撤掉了,两个村的小学合并为一处,后来又变成了好几个村的小学合并成一个,到后来,中学干脆都合并到了镇上。 相关数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全县中小学总数减少了一半。2010年的时候,全县还有9所高中,现在只剩下了4所。 裁撤掉的学校,最后大多变成了养老院。大桥小学如今就变成了政府开设的专门为70岁以上的五保户老人设立的港南敬老院。 港南敬老院的院长刘华介绍,掘港镇一共有700多名五保户老人,其中300多名由政府集中供养,安置在五个敬老院中。其中,12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集中安排在港南敬老院。 港南敬老院一共有43位老人,除了12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由3名护工专职看护,其他老人都是自力更生,然而就是这三位护工,平均年龄却都是六十岁上下。 人数虽然不多,但管理人员更少,为了防止老人们发生意外,养老院从来不让老人走出大门。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打牌和看电视,就是在院子里专门开辟出来的空地上种菜。 只有当老人去世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地方才会因悲伤而释放出活力。刘华告诉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每当此时,平日里相熟的老人都会为同伴的离去而伤心一番。 养老院招工难,并非港南敬老院一家头疼的问题。2013年开张的宾山老年康复医院,最多的时候,120个床位有100多名老人,护工有30名,按比例看,一名护工照顾3到4名老人,工作量并不算大,然而为了招这30名护工,宾山医院却大费周折。 “之前招进来的护工,其中十几个都是七十来岁的。”院长王慧清说,“外地流入人口少,本地人不愿干,没办法只能招这些人”。 虽然医院会对护工进行入职体检,但毕竟年龄是个大问题,为了避免风险,2016年,医院用了三个月时间,分批换掉了这些“大龄护工”。“换来了一批60来岁的。”王慧清告诉记者。这已经让他比较满意了——“60岁的还能跨着走,70岁的就都是拖着脚走了。” 在如东县田间劳作的老人随处可见“百强县”如东垫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