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暴者通过爬山、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释放压力。 受访者供图
反家暴志愿者在街头高举“家暴零容忍”横幅。
贺伟迄今记得,那天夜里,在他拳头挥下去的瞬间,妻子蜷在床上浑身发抖,睁大眼睛看着他,从喉头深处发出嘶吼。 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迟疑了一下,紧接着,他的拳头如雨点般砸了下去。 拳头击碎了四年的婚姻。 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妇女基金会统计,我国约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按照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公布的,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计算,贺伟是一亿分之一的施暴者。 与饱受同情的家暴受害者不同,施暴者长期以模糊、隐匿的方式远离公众视野。在研究中,社会性别与法律研究专家陈敏曾窥见沉默的施暴者群体。她发现,相当一部分施暴者否认自己是施暴人,但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他们能从别人身上辨认出施暴行为。 在中国,拯救家暴者的道路幽暗而艰辛。一是自我认识不足,主动寻求帮助的施暴者寥寥;二是政府、社会支持力度有限,很多帮扶机构面临着经费与法律支持的双重困境。 拳头下的婚姻 贺伟没想到妻子会真的和他离婚。他一直以为妻子是那种“离了他就活不下去的女人”。 前妻刘娟性情温和,平素爱好不多,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做的饭菜。6年前,通过亲友介绍,俩人认识,并很快结婚。2014年春天,二人离婚时,儿子才刚刚两岁。 “暴躁、易怒、小心眼、斤斤计较”——即便已经离婚两年,刘娟回想起来仍然愤愤不平。“他把钱看得太重了,结婚后一起旅游居然AA制”。 贺伟第一次对她动手也跟钱有关。 那是2011年底,刘娟怀孕快七个月了,两个人靠在床上聊天。刘娟提出,贺伟的工资卡应该由自己保存,方便做一些理财。她猜到丈夫可能会有抵触,但没想到,丈夫立刻火了,一脚踹到她孕晚期略显浮肿的腿上。 她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在贺伟的家庭中,这种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贺伟的父亲虽然没有打过母亲,但经常骂她,母亲也从不回嘴。有次村中搞建设,他的父亲和村支书起了分歧,协商不成就把村支书揍了一顿,从此在村里“很有面子”。 但这让刘娟“觉得很丢脸”,她没对任何人提及此事,甚至没告诉自己的父母。 沉默并未阻止事情恶化。几个月后,儿子出生,家庭琐事骤然增加——吃虾会不会限制泌乳,孩子用不用尿不湿,满月要不要剃胎发……像拉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贺伟的拳头越发频繁。 大约每两个月,刘娟就要被揍一顿。贺伟说,自己有时还会捶家具,有时还会打自己,但目的也是吓唬妻子。 2010年,从农村一路奋斗进城的贺伟,在江苏无锡买房安家,他是家族男性中唯一走出来的,是家人的骄傲。但他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性格内向,他和同事经常因为沟通不畅发生矛盾。在家里,他希望通过武力获得不容置疑的权威。 刘娟也曾向父母求助,贺伟也曾保证不再打人。 但刘娟在绝望和恐惧中只等来了变本加厉。 贺伟甚至有两次当着孩子的面打她。还没学会说话的儿子被父亲的拳头吓得号啕大哭。 敏感、惊慌的儿子让刘娟最终下定决心离婚,“怕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心理阴影。” 长大后的孩子 刘娟担心暴力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顾媛就是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顾媛出生河北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她的父亲退休前在政府任职,在小县城里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顾媛的小学和中学,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父亲每每发脾气,都会朝母亲大声吼叫,母亲也不让步,两个人的嗓门逐渐加码,直到父亲最终动手。 顾媛说,父亲有时会踹母亲的肚子,有时会抽耳光,还有一次摔了个啤酒瓶子,试图用碎瓶子去扎母亲的脖子,被大哭着扑上去的她拉开了。 她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县城里还没有集中供暖,到了冬天家家户户烧煤炉子。有一天晚上,家中战火又起。父亲把一壶冷水倒进煤炉子里,火被浇灭了。他勒令任何人不准重新生火,随后摔门而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