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党委书记王华也向本刊记者表示,向企业推介科技成果时,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能否立即盈利,“南北方企业的最大不同,一个是企业找成果,一个是成果找企业。南方经济活跃,对创新科技成果有很大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产业链。” “孔雀东南飞”一去不返 在东北的一些城市,人口和人才流失是不争的事实。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东北某市,每年高考毕业生1万余人,但回乡就业的不到2000人,一本大学的毕业生基本都不回去。大学培养的人才流失更严重。东北某城市一所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之间,共流失了204名博士及以上的教授。该大学校长说,“流失的这些老师够办个不错的学校了。” 东北地区一位大学校长为本刊记者分析说,“本省的企业没效益,不要人,待遇低,人才凭什么到你那?这是市场的选择。在南方,有的地级市就可以留下很好的二本学生。而在东北,除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四市,其他三线城市对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吸引力很小。” 东北在人才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以辽宁为例,全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达8035名,列全国第5位。去年又新增4名院士,院士总人数达到57人。累计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1295项,引进海外研发人才4200余人,带动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万人。人才数量并不少,人才质量也比较高。 但人才流失的速度更快。中科院在东北某研究所负责人给本刊记者的数据令人吃惊:从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该研究所共流失11位50岁以下的中高端人才,“这些人都是国外招回来的,而且我们付出的成本非常高,要给他们科研启动资金,要配实验室、经费、学生……” “重视和吸引人才,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政策上。”辽宁某大学负责人表示,现阶段,东北经济困难,但一些政策没体现出来。例如评奖评优标准和平台建设的标准,大部分按照东中西部来区分,对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倾斜,比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对西部地区把年龄放宽了两岁,而辽宁在评奖时却要被按照东部发达地区对待。 一位东北某高校负责人也举例说,“对高端人才我们给出80万元的年薪,但一扣个人所得税,就少了几十万;南方也给出80万,但人家有各种税收优惠,个人到手的要多很多。” “人才走了,科研成果自然也跟着走了。”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蔡莉感慨地向本刊记者表示,目前东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的聘期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国字号”的人才往往一个聘期结束了,就会选择南方有更好的条件和政策的科研单位。 亟待“止血”良方 采访中,相关专家纷纷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建议,从政策指引、生态环境、重大项目等方面统筹施策,着力解决东北“成果转化难”和“人才流失大”难题。 首先,在东北地区规划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 一些专家提出,要让中央的这项改革创新政策尽快落地,在东北建立人才管理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改革措施,“东北各级政府需要加强现有政策之间的协调匹配,尽快落实中央有关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政策部署,与发达地区对表,直播,加快破除人才待遇、薪资等诸多方面的政策瓶颈,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环境。” 其次,从国家层面对东北人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平台倾斜,如出台支持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专项政策,支持东北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蔡莉、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郭斌等人建议,可采取政府引导,吸纳社会资本的方式,设立东北人才的发展基金;加快建设各类孵化器,加快发展相关的中介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完整的链条,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走向企业。 例如,沈鼓集团自2006年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atv直播,在校内组建沈鼓研究院,校企共同派人进驻研究院,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企业每年投入到研究院的经费达2500多万元。研究院源源不断的研究成果被迅速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沈鼓集团在我国石化、核电等装备制造业中赢得“国际砝码”美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