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要闻 >

码报:东北振兴遭“失血”:科技成果、创新人才流失

时间:2016-11-22 23:23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手机看新闻 点击:
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双流失”的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正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来说,这是一种失血。” “在南方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企业家在校长
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双流失”的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正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来说,这是一种‘失血’。”   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双流失”的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正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来说,这是一种‘失血’。”

  “在南方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企业家在校长办公室外面排队等成果。然而,在东北,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里很难看到企业家。”日前,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的一次创新驱动战略内部座谈会上,多位东北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双流失”的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正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来说,这是一种‘失血’。”

  据与会专家估算,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中有70%~80%没有在本地转化。与此相伴的则是人才流失。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姚山告诉本刊记者,近几年,东北的中高端人才,不仅继续流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开始向西安、重庆等西部城市大量流失,“一些高端人才的成果没能在东北落地,到南方落地却相对容易,人才就会跟着走。”

  采访中,相关专家表示,人才自然流动和科技成果异地转化很正常,“问题在于,东北地区这种流失并不是寻常的新陈代谢。”他们建议,东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快行动“止血”,从政策指引、生态环境、重大项目等方面统筹施策,着力解决东北“成果转化难”和“人才流失大”的难题。

  “墙内开花墙外香”

  近年来,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东北地区层出不穷。某科研所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中科院在辽宁有6个国家级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科研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当初这些研究所设在辽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所的研究方向更贴近东北的产业结构。然而,它们的成果并未能在辽宁省内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在本省转移转化与在其他省区市的转移转化的比例为1:6。

  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例,该所研发的甲醇制烯烃项目,研发了近40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所与省内企业进行了多次接触,最终没有实现本省转化。不得已与外省企业合作,2011年该项目正式商业化运行,年利润超过10亿元。截至目前,有20余套装置在全国投产,新增产值近1000亿元,拉动上下游投资约2500多亿元,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技成果出走他乡,原因何在?专家认为,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遭遇“中梗阻”。东北地区的软环境还有待改善,中央的政策虽好,但越是往下越难落实,层层设卡的现象还很多。

  “办点事太难了。学校总会遇到问题需要和政府机关打交道。然而,有的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只要自己不出毛病,办事能拖则拖。”东北一位高校负责人无奈地说,有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东北转化了一两年,连营业执照都办不下来,最后不得不舍近求远去长三角、珠三角。

  辽宁某大学的负责人以一位校友的亲身经历举例介绍,该校友拿着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了几年都做不起来,而到了深圳,转化的效益和产出都非常好,“在东北,干事情一个是速度慢、一个是需要私下下功夫,这就使成果转化出现‘难产"。

  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不足,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愿承担风险,也是成果留不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东北地区企业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逐年下降。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告诉本刊记者,企业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创新成果转化。

  例如,中国东北某省1.5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科技研发活动较为频繁的仅有3500多家,占总数的23%。而在深圳,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0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密集,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采访中,一位国有大企业的负责人的心态很有代表性,“如果购买一项成果后没有成功产业化或产业化后效益不如意,那会不会被指责为决策失误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