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仓库里,王海展示购买的网上假货(视频截图)
王海用手机展示在西安仓库里的假货(视频截图)
王海购买的假货
双十一的前一天晚上,促销的鼓声愈来愈密,直到8点多,王海的两个手机还在轮流响起,他给下属布置了100万元的抢购任务,一天了,才花出去一万多。 如今,他已不仅仅是职业打假人,还是好几家公司的老板。接受采访时他刚刚下班,饿了顺手拿起桌上的枣夹核桃塞入口中——这枣夹核桃也是买来检测的。“可能是二氧化硫超标吧,”他无所谓地说,“有时候你没办法避免这些。” 这是他打假的第21年。1995年,他买了两副索尼耳机,意识到可能是假货,便又买了10副,并依据《消法》提出了双倍赔偿,被称为中国打假第一人。二十多年来,从实体店到网络平台,他在墨镜之后,行走在“打假”与“商人”之间的平衡木上,在争议之中成就着自己的事业。 箱子从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里面大部分是酒,还有若干保健品。价值三十来万,都存放在王海天津的办公室里,等待检验。 这只是一部分,据王海介绍,为了“备战”双十一,他们在北京、天津、西安三个城市的十几个收货点,分批购买了大约价值60万的白酒。 这个双十一,他将主要目标锁定肉类、保健品和服装等,预计索赔1000万。 战役从两个多月前起就开始了。由于上了多家商家的黑名单,王海不得不注册了多个ID,在不同的地方收货。即便如此,他还是屡被商家发现。10月2日购买的一批1万多元的服装,下单之后,商家提示,已经没货了。但同天几乎同时,王海团队的另一个账号购买的同一批货却顺利发货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遭遇这种情况。自从开始在电商平台上打假以来,他已经有三十多个账号被列入了黑名单,其中,有些商家直接跟他说,你的ID已经被列入了黑名单,因此不能发货。 有的,甚至快递都已经送到楼下,而被商家紧急召回。王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今年八九月的时候,他们盯上了一款保健产品,花9万多元买了一批,快递送到楼下,没等接收就折返了,并告诉王海,说是厂家召回,再问厂家,厂家说,是快递把我们的货物给弄坏了。 为了能顺利完成双十一的行动,王海从9月起,就出动了七人战队,开始挑选“重点打击对象”。打击的主要目标,就是销售榜上排名前十或前二十的产品。 小组中四人负责找项目。先小批量买一些目标货物,拿回来自己测试,试纸也是从网上买的,测试出的确有问题的,则送到实验室去再次检测。 两个多月来,他们从100多种产品中重点揪出了十几种。 “这个工作的难度其实并不大,”王海说,“有问题的太多了,闭着眼都能找到。”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都有问题,剩下来的事,就要交给采购人员。三位采购人员用不同的账号大量购买这十几种产品,囤在不同的地方,攒够一定数量再统一运到北京和天津的公司里。 10日,王海又拨出100万元给采购组,准备晚上双十一再抢购一波。购物车已经填满,就等午夜的到来。 从实体店到互联网 11日下午3点多,抢购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他的100万采购金,才花出去16万。相比较他花钱花得艰难,电商们在这场狂欢中,几乎是顺势就赚得钵满盆盈。三个多小时后,阿里发出通告:“交易总额突破千亿,其中无线成交额占比82.42%。” 互联网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他的打假生态。 2014年之前,他只有商超和电商两支队伍,随着微商的发展,到了今年,他又组建了微商打假队,所打击的假冒伪劣涉嫌欺诈的案例,一半来自于互联网。 但相对于实体店,电商打假更有难度。实体店的虚假宣传主要是产品广告、说明书和外包装标注等,证据容易获取,也容易保存,电商的虚假宣传除了说明书和外包装标注外,还经常出现于互联网平台上,如果没有及时通过截屏等手段保留证据,网站修改内容后就很难搜集证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