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 在北京香山碧云寺,有一处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atv,这里也曾是孙中山先生1925年病逝后停灵的地方。1929年,孙中山先生遗体安放在南京,香山碧云寺就变成了衣冠冢。 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因与国民党作战连连失败,便欲砸毁停放在碧云寺的孙中山灵柩。幸亏一个人出面奋力保护,并随后将棺椁藏于山洞,才躲过一劫。这个人就是孙中山生前的贴身卫士长谭惠全。 灵柩移送南京后,谭惠全领着全家人在碧云寺附近住下来。抗战爆发不久,国民政府停发了留守人员的钱款,其他人都走了,谭惠全和家人却留下来,始终守护着衣冠冢,最穷的日子揭不开锅。 抗战时期,日军最高长官冈村宁次曾来到碧云寺,谭惠全面对明晃晃的刺刀没后退半步。 就这样,衣冠冢被全好无损地守护下来,谭惠全一守36年,直到去世。他要求,把他葬于离碧云寺最近的万安公墓。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守护孙先生。 11月8日,深读记者来到谭惠全之子谭志泉家,听民革中央78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讲述父亲谭惠全和孙中山先生相识与交往的故事。 谭志泉老先生贴身卫士谭惠全 曾护送孙中山脱险 提及父亲谭惠全与孙中山先生的相识与交往过程,谭志泉称,孙中山比他父亲大9岁,当时中山先生在广州行医时,认识了他父亲。 “父亲祖籍顺德人,他从小就跟随父辈习武,所以武功很高,但为人很低调,待人诚恳。中山先生或许是看上了父亲的这种性格,很快将他发展成第一批同盟会会员,并成为他的贴身卫士。”谭志泉称。 据有关史料记载,1922年6月15日深夜,陈炯明突然叛变革命,其军队开始对广州总统府和孙中山居住的粤绣楼所在的观音山实施包围。情况万分危急。 16日凌晨两点,秘书林直勉、参军林树巍、特务队长陆志云三个人来找孙中山,请他赶快撤退。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孙中山换了衣服,化装成中医成功突围,开始指挥平叛。 谭志泉称,他父亲谭惠全当时是孙中山的贴身卫士,武功很出色,曾经在卫队里教授武术;而他又是广东当地人,会讲白话,年纪大,身材却很瘦小,这样在外表上又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他也冒着枪林弹雨,参与了孙中山脱险的全程护卫,将其安全转移到军舰上。 “一这段史料上没有我父亲的名字,是因为历史所记载的林直勉等三人当时是军官,而我父亲当时却没有官职。”谭志泉解释说。 为了表达对谭惠全护卫有功的感激之情,1923年,宋庆龄专门请人为他刻制了一枚印章。印章为铜制,上面是一个狮钮,下面用阴文将“谭惠全”改刻成“谭卫全”。 1924年1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授勋典礼,孙中山先生下令为抗击陈炯明叛军的卫士颁发奖章。宋庆龄亲自为谭惠全佩戴“讨贼有功”勋章。 张作霖欲毁孙中山灵柩 谭惠全拜会张学良帮忙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谋国事。为了国家和平统一,孙中山发表了《北上宣言》。 11月13日,孙中山抱病北上,由于长途劳累,到达北京时,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垂危之际,他还念念不忘中国革命,留下的最后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根据孙中山生前遗愿,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紫金山选墓地。但是由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工程浩大,短期不能竣工,国民党治丧委员会决定将灵柩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 “孙中山遗体安葬不久,一场惊心动魄的遗体保卫战就打响了。那时,北京控制在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中,他在与国民党作战中屡屡败退,恼怒不已。奉系军阀将领张宗昌愚昧无能,竟恬不知耻地称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屡屡获胜是因为孙中山停灵的地方风水太好,以至于灵魂不散,冥冥中暗助对方。 这一番不着边际的胡话竟说动了张作霖。”谭志泉对记者称。 紧接着,1927年秋天,张宗昌带着一帮人来到碧云寺金刚塔里面的孙中山灵堂,大吵大闹,扬言要砸碎棺椁。 为了阻止军阀的野蛮行径,父亲谭惠全不得不只身拜会少帅张学良。张学良素来敬慕孙中山先生,当面怒斥了张宗昌,但碍于父亲面子而无力回天,只得秘电南京方面尽快移灵。 由于战火不断,交通不便,移灵大事断难成行,大家只好就地想办法。谭惠全等卫士甚至找到了协和医院院长请求帮助,最后无功而返。 后经秘密协商,大家决定将棺椁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这才逃过了奉系军阀的破坏。 半年之后,奉军败退,孙中山灵柩终于躲过一劫。1929年,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遗体安放在南京,香山碧云寺成了孙中山衣冠冢。 国民政府拨款断供 谭惠全痴心不改 据谭志泉介绍,最初在碧云寺守灵的除谭惠全一家人外,还驻守着一些孙中山先生的卫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