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忆说,当时的庆典游行分成很多方队,大多都是由学生扮演。“我们扮演过民兵方阵,四个人轮着抬重机枪,正步经过天安门时,齐刷刷地向城楼敬礼”。而到了晚上,各大高校会继续留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歌舞演出。焰火旁,每个学校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整个广场上校旗飘扬,音乐声中,大家又唱又跳。“打出校旗的那一刻很自豪”,何惠明说,当时很多同学从农村考上北航,家庭条件并不好,她凭借努力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这才帮助她读完了大学。“感觉自己很成功”,她说。 一列从老站驶出的列车,承载了老人大半辈子的幸福。何惠明与老伴相识于大学课堂。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而这座车站,也见证了二人爱情的发端。清新的空气、无边的田野,还有偶尔驶过的列车,是何惠明对那个年代的清华园站的所有记忆。每到傍晚时分,两人就会沿着车站散步,经过一条小路直走到中关村。“那时候车站很简陋,周围都是土路,站台也没修这么高”,她说。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特别单纯,大家都不在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没有房子和车子的压力,每天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何惠明说。 毕业后,何惠明和老伴去往兰州工作。这一走,就是近30年。如今,她退休后回到北京定居。一有时间,她和老伴还是会来这里走走,因为这座小站有着与她一生的缘分。 看到火车就会想起远方 对63岁的赫明(化名)来说,他是听着驶过清华园站的列车声长大的。 赫明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园车站附近还是一片农田和仓库,每驶过一趟列车,汽笛声就会传得很远,“就连中关村大街都能听得到。” “小时候,觉得当一名火车司机是很荣耀的事”,童年时期的赫明从未出过北京城,每次看到驶过停靠在站台的列车,他都想象着,这个“长龙”能把他带到全国各地。 “那时候没有内燃机车,都是蒸汽机车,每次听到列车喷气的声音觉得这是一种享受”,赫明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赫明进入中科院工作,住所也从中关村大街搬到了清华园站对面的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中。每有外宾到来,赫明都会带着他们从清华园站出发至八达岭游览。赫明回忆说,那时的票价很便宜,“一个来回只有7块钱,当天去当天回”。 1982年,孩子出生后,一有闲暇时光,他都会用小车推着孩子,来到清华园火车站站台上,教他认识火车。“这是蒸汽机车,那是内燃机车”,赫明用手指着驶过的火车给孩子讲解,不足三四岁的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也正是因此,孩子对火车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收集的火车模型堆了满满一屋子”,赫明说,尽管今年32岁的儿子已经成家,但这段经历,在儿子的记忆里并没有褪色。 如今,赫明出差也很少选择坐火车了。但是他隔三岔五都会特地来清华园站看看,“一看到火车,就会想起无尽的远方”。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佳琪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