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好事,至少它丰富了饮食文化,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成都的新媒体在推荐“三杯鸡”的做法,三杯鸡发源于江西,这至少是一种有益的交流。 但无论如何,吃也好,味也好,都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相对客观的“营养”则被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这就决定了个体感受的差异性,可以大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米其林入华方式不对尽管中国餐饮如此复杂,味道要求如此古怪,但一个客观的、有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业界和食客所需要的,这是整体提升品格的必然要求,就像学生如果从来不考试,就无法整体提升成绩一样。自从互联网介入餐饮业以来,这种评价标准通过食客,逐渐诞生成型,也很受食客欢迎,食客到陌生地方时,它是必备的选择手段。 不过这种由铺天盖地的食客评价所构成的评价标准,且不说可能存在买通食客进行刷屏,而且在互联网面前,大众餐饮的屌丝化不可逆转,那些真正高品质的餐饮,可能很难进入这种由互联网屌丝主导的评价体系。其导致的结果是,人们不知道高品质在哪里,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因此,米其林进入中国内地,进行餐饮“指南”,是值得肯定的。但鉴于米其林面对的是一个“复杂中国”(呵呵),而它进入中国内地的首站却是中国餐饮环境最复杂之一的上海,所以一进来就水土不服。中国的八大菜系。 痛定思痛,它其实应该从餐饮环境相对不复杂的那些城市入手,尤其是“外地人”和“外地餐饮”不那么多的二线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南京,等等,渐进中国内地市场。在这些城市,绝大多数餐厅都在经营同一菜系,相当于同台竞争,且打同一套拳法,这样才能一较高低,才不至于出现部分食客对评选结果的一口拒绝。此外,米其林的餐饮环境权重也不低,但就餐就是就餐,就餐环境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米其林进入中国内地,应当有一些情怀,比如通过其评价体系,帮助中国各地餐饮革除一些弊端,比如重油,过分的煎炒;又比如过度重视味道,而非常忽视营养……等等。 外国标准进入中国,几乎都需“中国化”,最终才能被中国人接受。米其林也不例外。它可能给我们的日常饮食带来什么变化,开奖,蛮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