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与曹云金开启了师徒大战。视觉中国 资料 郭德纲与曹云金的师徒大战已经开启,除了个人恩怨之外,这个事件也暴露出传统的师徒控制模式在向娱乐工业转型工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德云社作为一个相声社团,全称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北京相声大会”,这三个名字,显示出在21世纪一个相声班定位的尴尬。根据现行法律,要演出、收费、开发票,就必须有一个公司实体,所以郭德纲不得不注册了一个公司,但是,开奖,作为一个公司章程,“德云社家谱”却没有一点现代公司管理的影子。郭德纲诉诸的是一种道德控制,在这个体系中,自己是绝对权威,服从自己的,都是“家人”,而像曹云金这样的则被定义为“叛徒”,不但断绝关系,收回艺名,还要在舆论上进行攻击,让其“不能做人”,难以谋生。 发布家谱,订立班规,树立敌人,都是郭德纲的管理手段。家谱中附带的“十大班规”,第一条就是“不准欺师灭祖”。“十大班规”全部都是约束弟子行为的,没有一条是约束郭德纲本人的。德云社家谱每三年修订一次,相当于每三年对学员考核一次,如果犯下欺师之罪,就会像曹云金一样被逐出师门。 德云社家谱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清理门户”,这样,家谱就不但成为一种斗争工具,对纳入家谱的人来说,除了是一种光荣之外,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十大班规”成为德云社家族的法律,而解释权则全在郭德纲本人手中。如果把家谱看做是一个公司管理章程,它最大的问题是全部条款都是用来约束徒弟,而没有明确指出郭德纲本人的责任。 这种以树立道德权威和掌控话语权为主的管理方式,是典型的师徒控制模式。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这场师徒大战让人重新检视传统的师徒关系。在传统社会,很多行业的传承,都是靠师徒私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任何一种手艺的习得,都要靠长久的练习,一种手艺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门职业。师父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是高于父亲的,他赋予一个人第二次生命。师徒关系可能是旧社会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父要做到无私传授,但无私毕竟是违反人性的,留下几招绝学成为更普遍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徒弟要超过师父,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就要创新,或者兼学别家,某种程度上就必须“背叛门户”。这种师徒关系,在师父一方面,会偏爱权力与控制,直播,而在徒弟一方,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老人文化,强调尊师重道,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要维持秩序。 随着现代社会的道来,这种建立在师徒关系基础上的工艺伦理,事实上被彻底摧毁了。大多数工艺,都有专门的学校来培训,规模化复制经验,不再掺杂老师的个人性格在里面。如今师生关系的维持,不再诉诸天然的权威,而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但是,相声的传承,可能是少数的例外,不管是戏剧学院还是电影学院,都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相声演员。学习相声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也需要实际上台表演,在这个追求维新的时代,相声的生命力仍然在于守旧。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网络段子,也有网友指出郭德纲涉嫌抄袭某些网络段子,但是,那种成体系的包袱和故事的推进,仍然需要找一个师父专门学习。 赵本山、郭德纲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几十个徒弟,是他们成功的象征,也是他们发财的工具。如何管理这样的团队?诉诸传统的师徒控制模式,很明显是不能奏效的。他们的财力,超过了任何传统意义上表演艺术家,他们需要徒弟们兢兢业业创造利润,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的表演。赵本山和郭德纲都成立了公司,都试图把传统控制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但是目前来看,至少郭德纲在这方面还并不成功。前一段时间,赵本山陷入负面的传闻中,只有两三个徒弟为他发声,让人感叹这种师徒关系的脆弱,但是赵本山的公司仍然能够运作下去。 赵、郭面临的局面,是如何经营好一个上规模的娱乐演出公司。现代娱乐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的核心是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而不只是传统意义表演。当人们用“表演艺术家”这样的称呼来谈论赵本山和郭德纲时,就要求他们在艺术上进行创新,而要经营一个表演公司,最重要的其实是克服这种创新冲动,设计出一套可以复制的规范。这样,不管是曹云金还是小沈阳,离开师门都不是问题。如果用商业思维来看,需要照顾的是双方的利益,而不再是对师父忠诚与否。当郭德纲反复强调自己权威的时候,恰恰表明他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