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针对外界对自备井监管存在不一致性的质疑,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自备井置换后管理制度,将制定相关监管措施和台账体系,对保留的自备井安装监测设施,实现自备井用水实时监控。 回归应急备用功能最大地下水源已开始减采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加之连年干旱、降雨量骤减,作为供水“常规军”的地表水压力重重。为了支撑北京的用水需求,北京市曾“八方找水”,在平谷、怀柔、房山、昌平建立了4个地下应急水源地,同时向河北、长江调水,共有9类水源地在为京城供水。 今年2月底,作为本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全力运转了12年的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终于名副其实地回归“备用”。12年来备用水源地以每天30万吨的水量运转,累计为首都安全供水12.8亿立方米。 据记者了解,怀柔备用水源于2002年开工建设,次年8月30日正式开始为第九水厂提供源水。作为当时全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按照最初“采二养三”的设计规划,备用水源地开采两年后将涵养3年。但由于连续干旱,2005年完成两年应急供水任务后,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就一直没有停止为北京供水,这一供就是12年。 随着2014年南水进京,按照“喝、存、补”的原则,备用水源地真正回归应急备用的功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备用水源已经于去年9月6日起开始减采,输水量从运行之初的每天33万立方米,已经减少到10万立方米。 通过减采、涵养,半年来,备用水源地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3米多,目前还在以每天3到4厘米的速度回升。据悉,随着南水进京水量不断加大,根据全市用水调度情况,备用水源地采水量有望继续下降。 释疑 南水大量入京为何还要超采? 地下水作为北京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长期以来,为满足城市供水需要,北京市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付出巨大生态和环境代价的同时,供水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到2013年年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全市超采区面积已达6494平方公里。与1960年同期相比,地下水储量减少近103亿立方米。 “北京的缺水是不容易感受到的,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地流,老百姓又怎么能有体会呢。”乐水行的资深志愿者张祥曾表示,“节约用水”的概念有时候只停留在政府的倡导层面,大多数北京居民很少有“缺水”的切身感受。然而,有“用量”不等于有“水量”的悖论,才是北京缺水的真实困境。 2015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15年全市总供水量为38.2亿m3,其中地下水18.2亿m3、再生水9.5亿m3、南水北调水7.6亿m3、地表水 2.9亿m3,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7%。据姜体胜介绍,2015年较2014年平均地下水位仅下降了0.09米,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从年度数据来看,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放缓,尤其2014年末南水入京后。近两年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均在0.1米左右,与此前动辄1米左右的降幅相比放缓了很多。 为何大量南水入京后,北京仍需过量采取地下水?姜体胜解释道,“超采”就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随着人口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需求逐年上升。加上近几年连续干旱,北京城区河流上游用水量也在增加,导致进入北京的水大幅减少。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水资源紧缺形势仍未根本转变。为保障供水,仍需要通过超采地下水来保证供水,虽然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减少,但仍未达到采补平衡。 北京超采的地下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姜体胜说,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地下水用于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以2015年为例,自来水厂及生活自备井用水约占47%,农业用水约占35%,其开奖直播则是工业和生态用水。 停止地下水超采出路在哪儿? 有不少环保专家认为,“大城市病”仍是地下水超采的首要原因。姜体胜表示,目前北京大部分市民的节水意识仍未建立,多方及公众参与的程度仍需提高。 北京市停止地下水超采的出路在哪里?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要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全市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大幅提升。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年减采地下水4亿立方米,主要地下水源地水位逐步回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