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要培养孩子心里有别人,能与别人分享快乐,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加以引导。 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家里的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吃的分给爷爷、奶奶。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孩子这样做了,就给予表扬、鼓励。 有小朋友要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或交换玩具玩。孩子这样做了,就给予肯定、夸奖。 像这样不断地加以强化,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体验到分享的愉悦,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有的孩子总是特别的自私,那是跟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直接关系。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总是说“这好吃的是专给你买的”;家里要来小朋友做客,家长事先教孩子把最好的玩具藏起来,不让小客人看到,等等。家长这样做,孩子没法不自私自利。 为了让孩子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对孩子是要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但首先还是培养分享意识。特别是很小的孩子,要先进行诸如“谦让”、“分享”等这样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不要把“谦让”、“分享”跟“竞争”对立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要在社会竞争中取胜,首先需要的是合作;而合作的前提,还必须做到甘苦与共、利益分享。不能只教孩子知道竞争,而忽略谦让与分享。 小孩子还不懂得竞争的规则在什么场合运用,只是一味地灌输竞争意识,孩子很容易滥用。而生搬硬套竞争规则,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滥用,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国的古人向来重视培养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流传久远,谦让、分享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今天还应当继承发扬。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