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8月10日发布《中国第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比一季度上升2个点达到112点,再创继2013年四季度以来历史新高。 据了解,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衡量消费者对于就业预期、个人经济状况以及消费意愿三个方面。消费者信心指数高于100则为积极,反之则为消极。 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历史最高值 个人经济状况领涨 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个人经济状况和就业预期的乐观态度,以及消费意愿的提升,都拉升了第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数据显示,与今年第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就业预期、消费意愿、个人经济情况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个人经济情况指数从66上至69,直播,就业预期指数从66上升至68,消费意愿指数55上升至56。 “今年前两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呈现出稳中有进态势,开奖,主要由个人经济情况带动。居民收入增加和就业预期乐观都为个人经济状况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韦邵表示。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6.9%的GDP增速高0.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多增了1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6.8%。 这一态势与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的走向相吻合。“京津一体化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带动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步入新阶段,促使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韦邵分析,在国民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下,消费者消费意愿更加乐观。 他还预测,从全年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会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趋势,因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另外,消费增速稳健,消费升级、新业态崛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恢复将继续推动消费稳步增长。 北部指数增幅最大 农村及下线城市成新经济引擎 分区域来看,北部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02飚升至106,增幅最大,其他各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均稳中有升,东部地区从120上升至122,西部地区从106上升至107,南部地区从113上升至114。 韦邵表示,各地区信心指数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其中,北部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主要是由于个人经济情况显著改善,雄安特区的成立及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北区带来了利好消息,支撑了北区消费者对个人经济情况预期的提升。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则因为就业预期的提高。 与此同时,各线城市间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上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高位,下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增长态势明显,其中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均上升3点,分别为114点及112点,二线城市上升2点至115点,四线城市与一季度持平,稳定在110点。 报告指出,下线城市的个人经济状况在第二季度均有不同幅度上涨,三线、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均对个人经济状况普遍感到乐观,该数值在此类区域均较上季度明显上升,尤为明显的是农村地区,从一季度的61飙升至66,四线城市从第一季度的68上升至71,三线城市从第一季度的69上升至70。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与鼓励,一、二线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以及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及消费渠道的不断下沉,为下线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了下线城市消费者的个人经济情况,并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韦邵分析,农村及下线城市的迅速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韦邵指出,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存在三个方面区别: 一是上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吃点好的,下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用点好的。例如,对于食品饮料类产品的关注度一线城市最高;而在服饰类产品的关注度上一线城市关注值最低,四线城市最高; 二是上线城市消费者更注重材料和性能,下线城市消费者更重视情感体验。在购买快消品时,80%一线城市消费者和70%二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为天然成分多付钱;在购买家电产品时,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为结实耐用买单;在购买电子设备时,一线城市有75%的消费者愿意为先进技术优势多付钱,四线城市仅有41%的消费者愿意为此多付钱。 三是上线城市消费者消费趋于理性化,下线城市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趋势显现。25%的三线城市消费者和35%的四线城市消费者愿意为定制版/限量版电子设备买单,而一线和二线城市分别仅有16%和24%的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