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倡引的"一带一路"这道航线上,中资出海,投融形态正经历着新变化。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亲历中东多国,调研中东石油国家、巴基斯坦等国家中资机构的贸易、基建项目承包等业务发展状况,探寻这些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借助资本力量寻找新的业务拓展与产能输出机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东投融调研系列之一 "尽管沙特此前发行了175亿美元债券筹资改善财政状况,但很多基建项目建设规划还是因为资金吃紧而停摆了。"一位当地金融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与此同时科威特等中东石油国家也遇到一定的财政压力,开始收缩基建项目数量。 "从国家启动一带一路倡议起,到中东石油国家寻找基建项目机会的中资企业变得越来越多。"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中东区域总裁刘方江感慨。 在近期举行的中东石油国家电站基建项目竞标会上,他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自带资金(主要是中资银行提供项目贷款)与设备参与竞标。 投融对接渣打样本 渣打银行企业及金融机构部在非洲和中东区域主管辟仕文(Stephen Priestley)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电力、能源、交通、基本卫生设施、高端装备等基础建设领域发展较为落后,给中资企业参与基建项目提供了机会。 当然,这些基础设施投资或承建项目普遍存在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初始回报低、项目国资金缺口较大等特点,也让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支持与设备输出提供很好的条件。 据亚洲开发银行不完全统计,2020年前,亚洲的基础建设投资需求达8万亿美元,其中,电力和公路投资需求分别占51%和29% "不过,中东石油国家基建项目比较特殊。"刘方江表示,一方面,中东石油国家整体不差钱,对一带一路倡议衍生的基建项目资金支持需求未必强烈,令人民币国际化在中东石油国家的进程会有所放缓。另一方面,中东石油国家习惯使用欧美国家设备与基建标准,中企需要更多时间说服这些国家的开发商认可使用中国设备与技术。 然而,随着油价下跌导致沙特等中东国家财政收入吃紧,这些国家开始引入私人投资参与当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管理,这无形间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布局带来新的契机。 "我们最近在摩洛哥投资建设的一个电站建设项目,就是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光,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项目开发贷款支持,我们可以在项目建设过程更多地使用中国技术设备,甚至有些项目结算款可以用人民币完成,规避了当地货币结算的汇率波动风险。"刘方江表示。 基建项目隐含的机遇与危机 刘方江告诉记者,山东电建是首家进入中东石油国家电站项目承保建设的中资公司,经过8年的业务发展,这家公司已经在沙特、约旦、阿曼等中东国家完成了6个电站项目的承保建设(合同额约为50亿美元),另有11个项目在建。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明显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石油国家正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这些国家普遍拥有充足的石油出口收入,对中国资本参与当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的需求未必强烈。二是他们普遍采取欧美的基建技术标准与设备,令中资企业难以进一步提升工程设备技术输出。 "不过,过去两年情况出现了戏剧性变化。"他直言,主要原因就是石油下跌令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吃紧,不得不开始引入"私人投资"参与当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给中国企业借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业务布局提供新商机。以沙特为例,当前沙特不少基建工程的资金结算支付周期,从一个月延长至3个月。 这无形间给中资企业带来了新机会,目前很多中资企业都是带着资本参与项目竞标,反而赢得不少竞标优势。 不过,这也给中国企业平添新的经营压力。 "不少中资企业初来乍到,不了解当地政治法律环境,往往在建设经营过程遇到不少意外风波,导致项目实际回报率远远低于预期。"一位当地中资工程公司业务主管向记者表示。其中令中资企业颇为头疼的一大管理难题,就是中东石油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相当大。比如某些国家可能受制外汇储备减少而突然采取资本管制措施而延期支付项目工程的美元部分款项,令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另外,部分中东国家央行时常突然扩大货币汇率波动区间,导致中资企业收到的当地货币出现不小的贬值,进而令整个项目投资回报受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