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1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手机上交、优盘不许带出,整整‘失联’了5天,每天从早到晚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看项目,有时候小组里各专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连饭都忘了吃,可以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严格的一次PPP示范项目评审。”一位评审专家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2016年8月30日至9月3日,财政部组织各行业专家对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进行了集中评审,对1174个备选项目按行业领域分为8个评审组进行了严格评审。 2016年10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联合公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加快推动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显示,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部委推荐及专家评审,现确定北京市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等516个项目作为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11708亿元。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下称“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PPP改革三年多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PPP在中国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从宏观层面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中观层面看,需要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配套改革;从微观层面看,追求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物有所值目标。 “目前改革正在走向纵深,首先,第三批示范项目评审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多个行业部门介入,增加了改革的精准性。其次,评审过程公开、公正、透明。第三,示范项目涵盖的类型越来越多。”焦小平说,“遗憾的是,PPP项目地域分布还不均衡,宣传推广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更深入地解读此次示范项目评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合财政部PPP中心对参与第三批示范项目评选的17位专家进行了专访,为读者还原评审现场的故事。第三批示范项目特点:集中于四大行业;中西部地区对PPP热情更高 “我国推广PPP有三大特点,即起点高、重创新、强基础。”10月7日,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在财政部PPP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PPP改革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如是说。 据悉,此次在华盛顿召开的PPP研讨会,是中国政府部门首次在世界银行年会期间就中国的PPP改革做专题研讨,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PPP从业者的广泛关注。 “PPP改革在中国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带动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的协调推进。PPP改革是中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史耀斌表示。 截至2016年8月底,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已收录10313个已实施或待开发的PPP项目,覆盖19个行业,总投资预计12.3万亿人民币,其中已签约项目投资额超过1.4万亿人民币。 史耀斌表示,在中国PPP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市场发展规范性等挑战。在PPP市场发展速度与质量选择中,必须把规范和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此背景下,8月底9月初,财政部联合各部委集中对第三批示范项目进行了严格评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创新型示范项目规范和引领PPP市场发展。 财政部PPP中心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资料显示,第三批示范项目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部委共提交了1174个项目,涉及总投资近2.3万亿元,申报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均超过前两批示范项目申报之和。 值得说明的是,此次申报明确要求各省份申报项目数上限为50个,共有13个省份满额申报,一定程度上表明,前两批项目的示范效果初显,PPP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运用。 经过评审,共有516个示范项目脱颖而出,占全部申报项目的44%,投资总额逾1.17万亿元。相较于第二批示范项目,项目数量翻番,投资额增加逾八成。第三批示范项目覆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其他等18个一级行业。其中,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镇综合开发四类行业项目数最多;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资额最大,合计占比达87%。不难看出,无论是项目数还是投资规模,这四类一级行业占比均超过2/3,说明第三批示范项目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