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们对于财富的感知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再一次清晰和敏感起来:部分城市的房价如同再次坐上电梯;资本市场如同这变化的季节天气;大宗商品市场企稳发力;汇率利率预期不定;投资通道亟待拓展……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手段来保卫财富,对于大多数中产阶层而言,尤为如此。 本期经济观察报精心制作了《保卫财富》专题报道,我们在要闻版组中,为您呈现的是一个关于未来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可能动向,以及在此大环境下,财税改革、国资改革等方面的可能走势。为此,我们的记者采访了来自政策制定层面、权威智囊人士、以及那些为财富而身处焦虑中的中产人士,还有来自金融机构的主流经济学家为我们撰文,提供趋势分析和判断。 如果您正在面对一场财富保卫战,我们希望这一组报道和文章能够让您更为直观地感知眼下财富环境的冷暖,能够让您知晓宏观大环境的变化趋势。我们希望我们提供的报道和信息,可以成为您的财富气象站,让您更清晰地判断下一站的财富风向。 我们和您一样身处焦虑,也和您一样期待财富带给您、公司、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自由和幸福。 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现在更让人焦虑。不少地方的房价在2016年下半年又一次开始撑杆跳,不绝于耳的“拐点”注定了姗姗来迟,没有人可以预测它究竟何时到来。股市距离上一年的腰斩已经一年有余,大盘至今尚在3000点艰难地攀爬,人们立于股市之门,进退两难。 房市和股市之外,基金、债券、理财产品、甚至是贵金属产品,像是一波一波的浪潮,似乎不能引起人们长久的关注,要么是信心不足,要么是兴趣不够。“钱往哪儿投”,的确让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感到不知所措,但人们似乎又必须给口袋里的钞票寻找出路。正如采访中一位中产人士所言:“不投就意味着缩水。理财在以前是一个可选项,现在是一个必选项。” 于是,这个手握资产的群体选择了勇敢,用起杠杆和其他一切手段,展开了与房市、股市的博弈。他们希望资产价格下降,他们又担心资产价格下降。他们对未来有期许,他们对未来又充满了不安。 杠杆人生 2016年7月,34岁的民商律师冯昱(化名)通过“假离婚”避开了限购政策,在北京北五环拥有了第二套房。不过他似乎开心不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是一个LOFT格局的两居二手房,套内使用面积64平,总价花了310万元,离他的第一套房距离不算远。2008年,这套房的第一任房主通过期房买到的总价是90万元。 冯昱对过去的物价和房价记得分外地清楚。2005年,他还在劲松租房,彼时牛肉大概9块钱一斤,他承租的那套50平米的老房子,最终被房主40万元卖了出去。十一年过去,劲松同样的老房子,均价大约在6万元一平,牛肉现在则是28块钱一斤。牛肉涨了两倍,而房子涨了六倍还多。 冯昱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买二套房,一是考虑孩子上学,这套房子所在学区可以进入一所外国语小学,二是觉得北京的房子买了应该也亏不了。 事实上,从2015年6月,冯昱便开始看房,锁定了这个小区之后,他便一直在观望,从7月观望到了12月,发现房价每个月都在蹭蹭地涨。他说,“同样的房型,7月份250万元能拿到,12月就要300万元了。”冯昱终于坐不住了,没敢继续犹豫,在今年的1月份签了买卖合同。 但当时的冯昱手头并不宽裕,第一套房尚有20万元的房贷没有还清,二套房的买卖合同需要先交10万元的定金,而冯昱手头只有6万元“家庭现金流”,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一系列煞费苦心的“腾挪之术”——先从朋友处临时筹得4万块元,解决了定金问题,然后通过从父母处借得20万元,还掉了首套房的房贷。 只有还完贷的首套房,才能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用于第二套房的首付。冯昱就这样贷到了150万元,贷款期限为10年。紧接着,他花了9块钱,和妻子快速办理了“离婚”手续,当天,便去进行了房产证的更名,将原先两人的名字,变更为一人,这样才进入了购房资格核验程序。 冯昱自己算了一笔账,310万元的房子,首付在220万元的时候,核算下来,实际总支出才最低。于是,在首套房的抵押贷150万元之外,冯昱又通过双方的朋友和亲戚处筹得了80万元,最终交付了首付。剩余80万元,冯昱申请了最长的30年贷款期限。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