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东 上海报道 编者按 8月31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以接受j2开奖直播专访的形式,披露了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自此,中国自贸区的数量,从4个急速膨胀到11个。自贸区覆盖区域的布局,也从东部沿海省份,向广袤的内陆纵深地区推进。 放在比较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自贸区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寻找向上突破空间的一种尝试:在经济危机之后,传统的投资主导经济和人均收入增长的方式已经后继乏力,而消费升级引导经济和人均收入增长的逻辑又存在各类难以自洽的矛盾。这样的背景下,自贸区主导的贸易形式的升级,是否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天花板? 导读 自贸区战略和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结合,将贯穿整个“十三五”期间国家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形成,新自贸区将会在各自区域的转型升级和培育主导产业、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如果说自贸区由上海“一枝独秀”扩展为4个是自贸区的2.0时代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7个新设自贸区,将使得中国的自贸区改革进入3.0时代。 8月31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确认,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这代表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航程。 加上之前的上海、广东、福建、天津4个自贸区,这11个自贸区从东到西,从沿海到中西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改革任务。 从综合性的上海自贸区开始,到现在地方特色明显的7个新自贸区,不同自贸区所承担的具体改革任务有所变化,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区域转型发展,但制度创新仍将作为自贸区的核心贯穿其中。 分析人士认为,自贸区战略和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结合,将贯穿整个“十三五”期间国家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形成,新自贸区将会在各自区域的转型升级和培育主导产业、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 国内的自贸试验区改革,始于2013年的上海。 2013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考察,他鼓励上海积极大胆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这次考察中,李克强召开了相关座谈会,提出要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带动新一轮改革。他还在会上讨论了上海自贸区的命名问题。 李克强调研之后,上海很快就按照要求启动了自贸区总体方案的研究。在这一年的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运行,首份负面清单也正式对外公布。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上海自贸区是此前边境开放扩展到境内开放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亮点和集中体现。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要求,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投资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贸易和监管制度创新,以及深入推进金融创新。 但在试验之初,各方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2013版负面清单几乎没有引起外商的注意。 不过,上海很快就从贸易便利化、投资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改革难度更大的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由于涉及与中央相关部委协调的问题,进度要慢一些。 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在对上海自贸区一周年进行总结时就说,一年来的试验成果好于预期,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成果主要有四大方面,即“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业已形成”,其中最大的难点是事中事后监管。 韩正指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而不是自留地,自贸区的关键是要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同时符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 韩正说,在自贸区成立之初,上海对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并没有一年后这么深。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国内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承担着很多先行先试的任务,整体上进行的是比较综合性的改革,需要确定整个改革的框架和体系,因此也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在运行一年之后,上海公布了2014版的负面清单,相对第一版有进一步瘦身,减少的管理措施达到51条,调整率达到26.8%。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