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首设自贸区 或成对欧洲贸易新窗口 本报记者 李果 成都报道 导读 中欧班列不仅打通了一条中国内陆通往欧洲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大大减少了货物进出口的时间成本和环节成本,还推动了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推动了跨国公司在内地建立外向型产业基地。 上海自贸区设立三年后,内陆地区最终“开闸”,同时获批五个自贸区。分别是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湖北省和河南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各省市仍在进行最终的自贸区实施方案修订和上报,今年年底有望正式挂牌和推试实验。 对于自贸区可能给本省市带来的变化,多数受访者均表达了“倒逼改革”的看法。如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自贸区非政策红利,而是承担国家赋予的任务。因此从经济数据上要反映自贸区红利,短期的提升效果可能并不高。 而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内陆五地获批自贸区,中国经济有可能从最初的三极走向多极发展。 内陆首设自贸区 新设立的七个自贸区中,内陆地区占据了其中的五个席位,其中有何特点? 从城市群概念看,四川、重庆共有成渝城市群,湖北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念,河北为中原城市群,陕西则是关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上述五个内陆自贸区,均处于中国内陆的中心地带,每个内陆省(市)之间至少为两两接壤,如四川省与重庆市和陕西省接壤,湖北省则对接了陕西重庆、河南。而陕西省和其余四省市皆有共同的地理边界。 从定义来看,五省市在自贸区上的发展定位有相似,同时也强调了差异化发展。其中,位于西部的三省市,陕西、重庆和四川省,均提及了“西部大开发”概念,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用在了陕西省和四川省上,“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则同时赋予了陕西省和重庆市。 “一带一路”定义,用在了河南省和陕西省上。河南省在自贸区上,关键词是“交通枢纽”,而陕西省则在要求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外,还特别提到了探索“人文交流”。而从总体来看,湖北省在自贸区上定位,和上述4省的差别最大,作为中部省份,湖北省主要围绕“产业”来做文章。 就此因素,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志敏认为,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处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为主,其既要避免重蹈东北经济衰落的覆辙,又需要在西部经济疾进和东部强大的产业吸附能力的“双重夹击”下发展,产业结构是其中关键因素。 而如果从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看,4个获批的地区则更为有趣。首先,处于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市和重庆市,地理距离300公里,一直以来在产业上存在较多的同质化现象;成都市和湖北省武汉市,是GDP排名竞争中的老对手,1990年以来其排位已经发生6次更迭。 现任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曾经是武汉市市长,成都的“双创”活动品牌菁蓉汇,正是借鉴于唐良智在武汉时期设立的“青桐汇”。 而河南省则一直是四川省在GDP指标上努力赶超的对象,2015年,河南省以3.7万亿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6,其后便是“3万亿俱乐部”新晋成员四川省。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和武汉之间的竞争,也同时在省一级展开,2015年,j2直播,湖北省的GDP总量仅落后于四川省550亿元。 内陆自贸区或扩容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家的开放战略是两头发展,即东部沿海和西部边疆共同推进。因此在东部的上海、天津等地设立了自贸区,而西部地区由于涉及到内陆自贸区这样一个新概念,因此选择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相对较好的川渝优先设立,也是为了吸取经验。 徐认为,在第一批内陆自贸区设立的背景下,未来沿边开发开放动作有望加快,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均有机会。 自贸区除了有可能改变成渝两地的内陆贸易格局,还有可能改变的是中国经济的走向。 易鹏曾经提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概念,认为除北上广三极外,中国经济的第四极有可能在西部的成渝,以及中部四省市之间出现。 而对于目前五个西部内陆城市获批了自贸区,易鹏认为,最终的演变过程,是中国经济从三极走向多极方面,“成渝、中四省,以及浙江,都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极核”。 从更细微层面观察,曾有担忧认为,地理位置、产业形态极其接近的川渝各设立自贸区,是否有重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