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田宇告诉《财经》记者,在国内,吗丁啉一般是肠胃不舒服了吃一片,不是长期规律服用,同时每次服用的剂量不是很大,它相对是安全的,所以才被广泛使用,"我们在给患者开药时,也会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等情况。" 田宇同时认为,尽管吗丁啉在心血管方面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在中国实属罕见,但来自国外的警示信息,atv,对于消化内科医生以及药师而言,至少有提示意义。 实际上,吗丁啉的滥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止中国一家。李长青介绍,即便在加拿大卫生部发布警示之后吗丁啉用药已经少了很多,但2014年的调查显示仍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属于非适应症用药。 不良反应监测需加强 对于吗丁啉在中国较低的不良反应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除对吗丁啉的推荐剂量较低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已经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未能如实统计进来。 针对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关于吗丁啉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据监测结果,《财经》记者向CFDA进行咨询,尚未收到回复。 不良反应报告是发现药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依据。 2016年7月,CFDA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2015年,全国不良反应报告139.8万份,较2014年增长5.3%,其中,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9.3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8.2%。 "新的不良反应"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标准是每百万人口报告表数400份至600份;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不低于30%。 在美国,约九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制药企业。国内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比最多的是医疗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医疗机构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占82.2%,药品生产企业报告占1.4%,经营企业报告占16%,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 中国和英国均采用自发报告的形式来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2011年至2012年,英国报告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占比为94%。英国采用黄卡制度,医师和患者可通过邮件、电话、网站等途径递交黄卡以报告不良反应。中国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向各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孙忠实分析,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每年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仍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不良反应报告的价值就在于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这是衡量一个药品安全性的关键指标。 孙忠实曾对媒体表示,中国严重不良反应样本不足,"导致至今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药品监测结果警示全球,对于药品撤市都是参照美国FDA或欧洲药品委员会的结论行事"。 目前,对于药品生产、经营厂商没有上报不良反应的行为,国内尚无严厉的惩罚措施。 药品生产、经营厂商缺乏动力去如实统计上报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 即便是医院,也会不时出现漏报情况。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上报,通常由医生判断其与药物的关系,如果判断与服用药物有关,需填写表格后报送给医院药剂科,药剂科核实,然后再逐级上报。然而,"门诊医生很忙,一些轻微的、普通的不良反应,患者或者没有主动向医生提起,医生又无暇顾及,这样就会造成漏报。通常情况,很严重的、与药物有直接关系的不良反应才会被上报。"一位北京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告诉《财经》记者。 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也使一些医生或医疗机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的上报顾虑重重,担心引发患者不满甚至是医患冲突。 此外,由于吗丁啉是非处方药,大量像常庆这样的个人购买和服用的行为游离于监测体系之外,即使发生不良反应,也很难被纳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统计报告。 上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也坦承,因漏报、填写不规范、缺乏详细信息、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原因,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收集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在中国和很多已批准使用吗丁啉的国家,立即禁用并不现实,因此在用药时需要谨慎。 警示的目的就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因为吗丁啉针对的症状为非致命,而心脏不良事件却有致命风险,所以用药更应非常谨慎。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