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资源不足依然是一个事实,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38人,公共卫生人员6.39人。] 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篇《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讲话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更是让国人向往,同时他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这一切都将关系到中国医改的最基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他们能否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健康观念以及健康为中心的中国健康梦传递给国人。 全民健康基础在基层 “‘全民健康,基础在基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层是重点’,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路,也是遵循医疗卫生内在规律的科学判断。基层最贴近群众、最方便群众,在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上更具信息优势、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依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已经被国际社会和我国历史实践检验的有效和可行途径。”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总书记强调‘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和改革目标,就是基于社会公平的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上机会均等、地理可及、费用可承受,减少病人‘跑腿’、‘垫资’。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的优化,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到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应亚珍表示。 在全国卫生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时表示,要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把医改推向纵深,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实现医保省级统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用两年时间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革薪酬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清晰。下一步,力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细化改革行动方案,按照‘三医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等框架思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最终切实提升健康绩效,让健康中国成为现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显著标志。”应亚珍表示。 基层不能负担之重 虽然目标已经明确,开奖,但是中国基层医疗这个网,所能承担之重,仍急需破解。但是事实上在经过7年的医改后,中国的医疗现状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政府投入看,201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35312.4亿元,其中政府卫生筹资10177亿元,占30%,在提高中。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制度建设、公共卫生提供都有了改观: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上,1个乡镇1个公立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1个县1-3家县级公立医院;1个地市3家以上地市级公立医院;1个省会城市10家以上省级医疗机构;1个中心城市10家以上大型三甲医院。而医疗保障已经实现了全人群覆盖、筹资和保障稳定增长、大病保障,atv,疾病费用的60%由医保报销。公共卫生提供也有了财政保障。 但是为何国人的医疗获得感仍然焦虑在看病难、看病贵上?仍没有医疗的幸福的可及性? “在健康保护方面,‘个体诉求’提升明显快于‘公共供给’增加,人们已经从‘缺医少药’时代——‘有医有药’时代——追求‘优医优药’时代。给群众提供最需要的,能有地方看病、能看得起病、能放心地看病、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健康。”应亚珍表示。 而为了这个幸福的可及性,2016年6月,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希望能通过这个“家庭医生”给国人实现幸福的可及性。 但是目前家庭医生的进展却不那么乐观。 “家庭医生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医疗的目标,而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家庭服务是基层卫生改革的重点,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健全基层设施建设,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但是家庭签约面不高,服务能力需加强,补偿机制需要健全,任重道远,需要共同推动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聂春雷在会上表示。 “老百姓的就医观念仍然是追求大医院,目前门诊报销也没有特别优惠,有的地方有优惠也很少,谁也不会因为那点医保报销的优惠而选择在基层。同时基层的医护人员,一旦掌握了技术,仍然是选择离开基层,往上走,这是没法改变的。从而导致老百姓更是不相信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在8月20日“2016中国家庭医生合作发展论坛”上,一位江西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对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