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各地水务PPP(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纷纷快速上马。但投资热情过高也使个别项目也存在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可能影响环境整治实效。如何保障企业合理的投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推动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是业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解 决的问题。 水务PPP驶上"快车道" 2015年各地推出项目近2000项、总投资超3万亿元的PPP项目,其中环保PPP项目比例较大。从项目构成来看,水务项目数量明显高于固废、土壤、大气等项目,主要包括供水、再生水、污水处理等。 记者采访多位环保领域企业负责人,开奖直播们表示,随着"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土十条"等政策利好,以及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十三五"时期,各界仍然看好环保领域的PPP项目。 水务项目成为一些企业业务转型的开拓领域。去年以来,一些行业外企业纷纷进军环保行业,有的国企也因为业务转型的需要借助资本的优势竞相涌入环保行业,比如、(11.050, -0.13, -1.16%)、(6.060, -0.03, -0.49%)集团等都开始跨界布局环保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2014年以后,水务PPP市场火爆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财政部统筹推进PPP改革以后,对项目操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设计,制定了明确的开发路线图;不少地方在项目回报机制与政府预算衔接,在机制上保障了投资者合理合法回报。 在近日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6水业战略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说,新环保法强化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PPP主战场基本都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市政和环境领域基本依赖地方政府支出,因此环保企业最关心地方财政情况。 在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砖厂村镇,在建的全地下封闭再生水厂就是一个PPP项目。据项目建设方负责人、中国水环境集团华北业务区总经理李涛说介绍,这次合作实现了政府、国企、民企的共赢。PPP就像是一场婚姻,政府和企业都要将彼此当成一家人看待,一起都为项目使劲。 作为环保领域最早试水PPP的企业,北京(40.520, 0.42, 1.05%)科技公司已陆续建立了40余家PPP合资企业。2012年,碧水源与(4.970, -0.03, -0.60%)合作成立云南水务,仅用3年多时间即在香港成功上市。碧水源集团董事长文剑平认为,PPP模式的目标应该是改善政府融资渠道,支持社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不是简单的1+1=2。 过快过热发展令业界担心 行业过热的现象令业内人士有些担心:大量资本的涌入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保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的动力,但是资本放大了行业成长的预期,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隐患。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过热的资本会让环保行业存在"虚火",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当前资本界对于环保领域预期过高,实际上传统环保业务的市场尚不成熟,要找到好的标的存在一定困难。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未来三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但当下PPP项目签约仅30%左右,签约项目实际进行投资的仅约50%,进展远低于预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PPP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风险、不合理低价中标、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多等。"特别是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最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不少中小型环保企业也有可能步入地下中标的怪圈。"赵笠钧说。PPP模式并未能杜绝市场不公平竞争,相反,一些环保PPP项目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恶性竞争日趋严重,低价中标事件频频发生。 "PPP现在出现了很多门不当、户不对的结合,低价中标就是其中一类。政府招标时若一味降低资金需求和技术门槛,会导致处理的污水不达标,引发黑臭水体,治污目标没达到,反而变成集中式排污。"文剑平说。 此外,违约、欠款、价格问题等也常常造成社会资本的信心不足。 配套改革措施须跟上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创新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是当前创新发展中的一大主题。怎样把政府意愿和市场活力有机结合,如何把政府发展规划与市场的创新和能力相结合,是未来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在"2016水业战略论坛"上说,如今,PPP模式已拓展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方式,成为创新发展"新引擎",被赋予新内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