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奇 北京报道 21世纪亚洲金融家系列访谈 张博说:“我个人认为,信托是中国金融行业里最有价值的投行。除了经纪、保荐业务信托不能做外,券商资管、并购、自营等方面,信托都可以做且比券商优势更大,只不过信托公司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强大的功能。” 2013年4月,通过重组原中国旅游国际信托,民生信托横空出世,至此泛海系终将信托牌照揽入囊中,泛海集团掌门人卢志强亲自担任董事长。 一年后,时任民生金融租赁副总裁兼飞机租赁事业部总裁的张博,加入民生信托出任董事、总裁。资料显示,张博从事金融工作逾二十年,曾先后任职于中国银行、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民生金融租赁,从业经历中一半市场,一半风控。 至今民生信托成立3年半,但它身上已几乎看不到初生的“稚气”。快速增长的业绩指标、已经落地的70亿注册资本都让这家信托公司显得野心勃勃。 年报显示,2015年民生信托实现营收10.82亿元,同比增幅131.2%,净利润3.91亿元,增幅109%。此外,其三年三次增资同样引人注目。 俗话说“三岁看老”,即三年时间可以看出企业发展态势及未来前景。通过民生信托前三年的发展,张博看到的是什么呢?11月11日,民生金融中心大楼内,42岁的民生信托总裁张博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详细阐述了民生信托的成长逻辑。 交谈中,张博介绍,以2014年为起点,计划第一个三年(至2016年)进入行业中游,到第五年(2018年)进入行业上游,再用三年(至2021年)的时间,占据行业绝对领先位置。 张博称,截至2016年底民生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1600亿,主动管理占比接近80%。这与2013年的80%通道业务占比形成了鲜明反差。 而这背后则是战略思路的转变。张博认为,通道业务看着美好但不赚钱,在监管进一步协同后,通道业务会逐渐消失,当前民生信托通道业务的标准为“简单人的简单通道”。我们不在通道业务上“浪费感情”,张博笑称。 “信托是中国金融行业里最有价值的投行,甚至比券商优势更大。”张博称,“除了经纪、保荐业务信托不能做外,投资、投行、资管、并购、自营等业务信托都可以做且更具优势。” 目前民生信托有新的引进战略投资者计划,并借此补充资本。其背后逻辑在于,一方面提升自身风险对抗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资本金,提升投资能力。 海外跨境业务是着力点 《21世纪》:民生信托近期获得了QDII资格,下一步有何打算? 张博:这是我们今年任务之一,拿到资质是第一步,因为拥有资质并不能开展业务,还要有额度,我们正在申请。目前来看额度申请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总得付出才有回报,比如华宝信托QDII额度很多,也是一点点做起来的,正因为我们年轻,所以只能从零起步,零到一是最难的,一到一百相对更容易,现在做的就是零到一的事情。 QDII虽然可以直接参与国外市场,并获取全球市场收益,但只能投标准市场,因此将来我们还会逐步申请QDIE(Qualified Domestic Investment Enterprise)资质并拿到额度。 其实没拿资质前,我们利用其他方式已经做了很多的海外投资业务,短期业务我们用的是内保外贷,长期的话我们用ODI(对外直接投资)额度,现在已经有很多好的案例。从中国当前资产结构来看,大量优秀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海外资产的投资、配置有非常大需求,现在我们做海外跨境业务,是把它作为未来整个业务布局上的着力点。 股东方泛海集团在跨境业务方面非常有优势,上个月我刚刚陪同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去美国,收购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大型综合金融保险集团Genworth Financial, Inc。,紧接着又去香港收购全牌照券商华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51%的股权。相当于泛海集团在境内、境外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金控体系,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主力金融牌照,所以未来无论是金控还是国际化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优势。 《21世纪》:年报显示,2015 年是民生信托“三年打基础”的收官之年。未来三年的工作重心是“调结构,提能力”,逐步从“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型。如何评价前三年的发展,接下来三年是否已有规划? 张博:若以2014年为起点,计划是用第一个三年(至2016年)进入行业中游,到第五年(2018年)进入行业上游,再用三年(至2021年)的时间,占据行业绝对领先位置,是一个八年计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