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府打压公款消费的原因,使过去几年增长泡沫中公款消费的那一部分大大降低了,对不少大企业、上市企业扎堆的行业而言,也许需要两年(就是今年和明年两年)才能把泡沫去掉。举个例子,某一个行业如果去年它有1万亿的销售,假设4000亿是由公款消费而来的,我认为最起码今年跌2000亿,明年再跌2000亿,所以到明年跌到6000亿的时候这个行业的泡沫就没有了。从6000亿起步,真正的高端消费需求,每年有18-20%的增长非常轻松,如果现在要投资这一领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当然要投资的话也要按我刚才所言:把1万亿看作6000亿,再按照18%的增长率去估算它的行业价值。 六、机会在于即将到来的服务业的爆炸式增长 到明年6月份中国的人均GDP就超过7000美元,7000美元之后基本上在4-6年会崛起一个大概三万亿人民币左右规模的新服务业,将是一个原来没有的、行业规模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医疗+医药的规模、跟人有关的、很可能是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服务业。如果要预测一下中国未来的高增长行业,我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财产管理,其次是服务业,然后才是消费。 七、机会在于中国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现金流角度简而言之是这样的:老百姓省吃俭用,把一半的收入存在银行,拿非常微薄的利息,银行用很优惠的利息存款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拿着这些钱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去整理土地,然后高价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私人房地产公司再开发房地产高价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买不起倒过来再去银行借钱。这样的经济循环核心在于政府的负债能力,也就是政府的负债红利。最近中央在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如果只要是政府承诺兜底的都算,按这个口径,有一个说法是地方政府负债是否6万亿,也有说22万亿,甚至还有说30万亿的,但不管哪个数字都可能会推导出以下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从现在开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央对负债有明确定性的结论前,个人认为地方政府很难再借到钱,所以从现在开始到11月前,地方政府的流动性可能会越来越紧张。就像6月份,银行的流动性紧缺程度大家还应该有印象的:年利息23%的资金银行都要。 第二个结果,如果真的欠债如此高企,那么地方政府未来7-8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债,减债有三条路:一条是压缩开支,第二条是卖东西,第三条是新的作为不要自己干,请别人来干。卖东西能卖什么呢?卖地、卖国有资产,因此未来几年土地供给可能增加,价格不一定会涨多少。另外,原来政府通过垄断从事的一些服务事业、建设事业,会对民营经济、社会资本开放,不开放就无法继续。 八、机会在于金融行业大变局、政策大开发、需求大增长带来的机会 中国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最赚钱的机构,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净息差有关。这个净息差保护,在上个月银行业实现了逐步解禁、上一周保险业也解禁了,是在慢慢地市场化。 台湾银行的净息差只有1.2%,中国大陆大概有3-4%左右,香港是1.5%;中国最好的银行净利润当前只有1.2%、1.3%,不要说从现在的净息差3-4%降到1.5%会发生什么,就是降到2.5%,也会威胁大部分银行的盈亏,因此情况非常严峻。而且这种变化,不是说国家要不要做,其实是国家在顺应市场、民意在做,大家看银行个人存款,定期存款去年25万亿,只给3%多一些的利息,去年就有3万亿去买4.7%利息的个人理财了。活期存款有16万亿,只能拿0.4-1%的利息,过去几年没有减少,但今年,大家应该听说过余额宝了:活期、给4%利息。最近还有可以跟信用卡捆绑的现金宝:活期、也给4%利息,这么多产品围着16万亿活期存款动脑筋呢!我认为今后有投资能力的银行能生存,资产运用效率高的银行能生存。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保险业,保险的费率要从2.5%上升到3.5%,这是市场逼的。如果保险公司只给客户2.5%,客户就用脚投票。这种2.5%收益的保障型保险现在只占到总销售额的8%了,卖掉1万亿只有800亿是保障型保险,剩下的9200亿则是投资型的保险,投资型保险的成本是多少?对保险公司而言可能已经接近5.3%,对客户来说收益是4.2%/年,但保险业去年资产运用收益只有4.8%。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