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连续多个季度成为上市银行主要资产增量的投资类资产,在今年三季度发生结构性变化。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2家A股上市银行以非标投资为主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总规模环比收缩约1100亿元,这也是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该科目首次出现总规模季度环比减少的情况。 分析人士认为,该科目的收缩主要受三方面原因影响:一是表外业务逐渐回归表内的思路下,部分上市银行调整资产配置结构,主动压缩非标投资;二是受此前大幅扩张的非标投资陆续到期影响,叠加市场低利率、资产荒等因素,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被动收缩;三不少股份行上半年将票据资管作为基础资产置于该科目下,但由于市场整体票据业务量有所萎缩,影响该基础资产增量。 一边是非标投资的压缩,另一边则是债券投资与表内贷款一起,成为第三季度上市银行资产扩张的主要因子。虽然各行三季度资产扩张的具体路径不一,但整体思路是:在债市投资上改变以往配置为主的投资策略,向交易与配置均衡型转变,提高交易频次;表内贷款扩张主要集中于以按揭贷款、信用卡为主的零售贷款。 非标投资收缩 从22家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有10家银行(包括6家股份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环比减少,合计减少近6000亿元。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两家是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均超10%。 股份行成为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单季度缩量的主力,其中减少绝对额最高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在总资产中占比最高的兴业银行,该行该科目单季度压缩1709.89亿元。此外,浦发、中信也于三季度压缩约千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工行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压缩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招行也从年初开始逐季减少应收款项类投资配置,科目余额较年初下降27.28%至5207.39亿元;浦发、中信、南京三家银行已连续两个季度压缩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中中信银行(6.030, -0.06, -0.99%)在两个季度内减少该科目超2100亿元。 中信银行在三季报会议纪要中表示,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整体票据业务量萎缩;二是今年以来该行主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对票据业务资产进行压缩。 据悉,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主要投向票据类资产、类信贷资产、同业理财三类资产,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基础资产配比已由上半年末的50∶20∶20调整至39∶28∶33。 此外,记者还从一家大型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处获悉,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季度环比收缩,主要也是由于票据业务量下降。 除受票据业务资产压缩影响外,不少业内人士倾向于一个主动原因叠加一个被动原因造成应收款项类投资缩量——前者是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影响下,银行资产结构的重新配置;后者是非标资产的陆续到期。 一位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由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疲弱,表外融资需求相应减少,加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趋严,促使部分表外融资逐渐向表内转移,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部分类信贷业务相应减少。 “此外,多数银行是从两三年前开始扩张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除极少数银行外,大部分银行该科目资产平均久期都在3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今年将陆续到期,但目前市场利率相对较低,且缺乏优质资产,造成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被动收缩。”上述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除前述10家银行外,也有上市银行继续扩张非标投资。其中,民生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单季度扩张2780.54亿元,远远高于其他上市银行。受益于此,该行总资产规模排名由股份行第五位晋升至次席。此外,多数中小银行也选择继续扩张非标投资。 资产扩张路径不同 面对应收款项类投资的缩量,各行资产扩张的路径不尽相同,但主要方向是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其他投资类资产和表内贷款,也有极少数银行扩张同业资产。 投资类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四大科目,其中前三个科目以债券投资为主,最后一个科目以非标投资为主。 在投资类资产四大科目中,五大行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主,合计在五家银行投资类资产总额中占比51.69%。总体而言,属于买入并持有的被动投资风格。此外,五大行应收款项类投资总规模在三个季度的变动幅度不大。 不过,五大行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投资类资产中的占比较6月末下降了2.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占比提升2.66个百分点至30.38%。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