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银行抽贷、限贷,主要还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恶化,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还贷能力缺乏所造成的。这才是银行迫不得已向企业“开枪”的直接原因。 此时,监管力度的骤然加码,喧嚣的抽贷江湖是否顿时肃然? 对于银监会新出台银行不得随意停贷、抽贷的通知,各家银行反应不一。某家地方商业银行高管表示不便于对此通知发表任何意见,但还是小声嘟囔了一句:“银行不得随意抽贷,欠债的真成大爷了。” 而一股份制银行支行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如今银行承受不良压力,贷款上有所压缩,到期收贷或者减少金额。这个文件下发后,我们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继续支持企业。 不管这是否代表银行的真实心声,但是有一个现实不得不正视,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较2015年末不减反增。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一路飙升的情况下,不去投资优质项目,而继续维持向困难企业放贷,这是否违背了银行的“商”的本质? “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防止恶意博弈性抽贷。但另一方面监管层强制性约束银行的恐慌性抽贷,可能反而会加剧银行的恐慌心理。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有政策的硬性扶植,甚至可能产生经济学上所说的道德风险。”孙立坚表达了担忧。 游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银行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基于此,银行做出的决策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强制约束银行抽贷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展风投创投 悬在银行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否能够阻挡疯狂的抽贷? 实际上,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增多。正如安邦研究团队所言,中国发生银行“抽贷”潮的本质原因其实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互信。 游春也指出,为什么企业一有风吹草动银行就纷纷抽贷、压贷,其实是信用环境太差了,银行和企业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企业和银行要建立长期良性的合作、共存共荣的关系,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有利于银行、企业建立诚信的市场经济环境。 “从银行自身来说,要提高其经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贷款定价能力,差别化对待客户。对不同客户做到精细化定价,如果能做到‘一户一价’,‘一笔一价’,即使不抽贷,银行未必会遭遇损失;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在日常经营中要提高经营的规范性和内控水平, 信息透明共享,和特定银行长期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也讲究门当户对,地方性银行和小银行定位于区域性小企业。”游春解析称。 作为最重要的资金中转枢纽,银行当然深知一批发育良好、经营稳定的企业群体对其的重要性,可以说优质的企业客户是支撑其持续经营的支柱,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就要充当雪中送炭的天使呢? 对此,孙立坚指出,不应该让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银行去雪中送炭,而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企业的风投,发展新三板,优化创业板,让风险投资公司到风险前端去。 “对于强调资产安全的银行来说,往往会倾向于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实际上,雪中送碳这种事情只能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去做,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也可能获得巨额回报。”奚君羊表示,银行抽贷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业自身特性决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发展普惠金融,把各种各样的融资渠道、形式充分发掘出来,像互联网金融、PE、VC和小贷公司等。只有广泛拓展融资渠道,才能使企业逐步摆脱对银行过度、单一的依赖,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