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2日讯(记者 苏琳)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国家智库报告”、首部《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节约了司法成本,实现了法院与公众的“微”距离。
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报告对法院信息化的进展、成效以及应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估。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首次对全国3512个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评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长、研究员李林指出,法院信息化是人民法院从观念到行为,从体制到技术的一场深刻的自本港台直播革命。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报告显示,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在服务民众、提升审判质效、强化司法执行、推动司法公开、助力司法改革、推进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快速向“智慧法院”转型升级迈进。据统计,截至到2015年底,全国已经有1.8万个科技法庭。科技法庭就是可以有高清的摄像头,可以录音录像,而且信息可以同步到数据库。比如,江苏已经有2979个科技法庭,浙江有1783个。广西的293个派驻法庭也全部实现了科技法庭的全覆盖。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致辞。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报告认为,人民法院审判数据中心是全国法院司法工作的“心脏”,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人民法院已经将这一心脏打造成可以实时存储数据、及时处理的核心数据库。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对全国法院司法信息资源的汇聚、管理、分析。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法院信息化服务样本,为审判执行服务,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如深圳中院首创的鹰眼查控网,迅速开启了法院“互联网+打击老赖”的新型执行模式,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报告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国法院开辟了司法为民的新领域和新窗口,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景文致辞。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长、研究员李林指出,法院信息化是人民法院从观念到行为,从体制到技术的一场深刻的自本港台直播革命。法院信息化不仅是司法理念、司法行为、审判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升级换代,而且是提升司法能力和优化司法体制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的审判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法院便民服务水平,实现司法为民目标的重要载体。
报告显示,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各级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采取打造流动法庭车方式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流动法庭车是法院专门为法庭定制的巡回审判用车,其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移动性、配有高科技装备的数字法庭,目的是方便边远地区公众诉讼、就地开庭审理、调解邻里纠纷、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法制宣传。流动法庭车极大地拓展了法庭工作空间,延伸了司法治理的杠杆。
报告认为,法院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