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本港台直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需求下滑以及2015年股市大幅波动的影响,有色金属、煤炭、钢铁、建筑等周期性行业股早已不是市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但是过去两个月,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推出以及市场预期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可能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反弹,这让一些周期股再度有所活跃,但市场关注的是周期股的相对强势能够持续多久。 弱势反弹 近两个月以来,有色金属、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触底反弹,这让相关个股感受到了春意。 海通证券认为,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煤炭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主题开始发酵。2月以来,央行降低了首套房首付比例,2月19日财政部发文降低个人购买家庭住房契税,以及2月份公布的1月2.5万亿元的天量新增信贷数据,2月29日央行突然降准,这些都表明了政府利用需求刺激来稳增长的决心。 与此相配合的是,石油、焦煤、焦炭、铁矿石、螺纹钢、铜、铝等价格上涨,补库存情况出现,PMI原材料库存指数有所上升,2月来有色金属、煤炭、钢铁股领涨。 从另一方面看,部分经济数据的改善也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3月份PMI为50.2%,较2月份上升1.2个百分点,这是最近8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至50%枯荣线上方。3月PMI大涨,反映出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都出现了好转,表明经济在政策刺激下出现了企稳迹象,周期股对此有所反应。 广发证券陈杰表示,传统行业在供给端没有产能出清的情况下,却“遭遇”了需求端的复苏,反而会抑制盈利能力上升的空间。2014年至2015年的经济衰退,使很多传统行业陷入困境,产能过剩的企业不得不主动关停生产线或者放慢排产。如果这种衰退得以在今年延续,那么“去产能”就会真正看到成效。但“不幸”的是,经济却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走向了复苏。真正能让股市“感动”的,并不是“走老路”带来的经济复苏,而是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进改革和转型的政策组合。 两种结局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后,周期股经历了三次大涨,但每一次的终结因素都不相同。 2008年11月,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外需突然消失,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内出台了4万亿元刺激政策。2008年11月9日公布了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伴随而生的是信贷规模达10万亿,GDP在2009年一季度触底后快速复苏。强政策刺激下,A股出现牛市,周期股领涨,有色金属、建材、房地产、煤炭行业分别上涨268%、206%、190%、188%。 但随着政策转向,风格轮向消费、科技股。2009年年中之后宏观政策开始出现适当地转向,由重投资重信贷转向鼓励消费,周期股逐渐走弱,消费、成长风格开始接力。 到了2010年7月,周期股再度起舞,主要受益于货币政策变化。2010年8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释放出QE2政策信号,2011年QE2正式推出,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股票市场开始“煤飞色舞”。通胀引发政策收缩,步入大小齐跌的熊市。2010年开始通胀已经开始逐渐抬头,10月CPI同比高达4.4%,10月20日起央行开始加息,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收紧房地产政策。随着政策不断收紧,最终股市拐头向下。 2012年1月随着政策放松,预期复苏的原因,周期股再度活跃。2011年年底,为了稳定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开始逐渐宽松。此外,房地产政策执行层面放松,银行支持房贷,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普遍9折。货币政策的放松、房地产市场的回暖,资本市场普遍预期经济复苏。早周期的地产、汽车先涨带动整个周期股。 但由于当时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股市主板阴跌、中小创分化。GDP于2012年三季度降至7.4%,经济企稳回升的预期被证伪。周期股短暂的行情也宣告结束,中小创出现分化,一些景气度很好的细分子行业龙头公司走出独立行情。 海通证券认为,这次周期股行情的走势可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类似于2012 年,需求回升被证伪。从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及股市形态看,目前似乎与2012 年有些相似。 经济增长有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偏松、房地产政策放松,政府投资手段也在用,不过整体的力度都温和。2012年年初地产销售好转后,并没有带动开工和投资,二季度GDP 继续下滑,之后开始动用政府投资,经济增速8 月见底后,9 月开始回升,上证综指9月开始震荡。 这次如果依赖地产去库存带动开工、投资,政府投资不及时推进的话,可能最终发现没有需求回升。如此,周期股在政策预期阶段表现后,证伪阶段还会跌回去,而中小创分化,市场只有少数的结构性机会。 海通证券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则是政策发力,增长回升拉高通胀,最后政策收紧。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6年财政赤字率目标大幅提高到3%,说明在稳增长方面政策决心强,如果两会后就开始推进新基建投资,如地下管廊、地铁、高铁等,周期股就真会出现需求改善,行情空间会更大。不过,如此的话,下半年通胀可能就会起来,最终政策收紧,出现类似2011年式的下跌。 新金融记者 刘子安 作者:刘子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