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片区是南京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 它完全按照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建设,该计划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系统的城市规划之一。 颐和公馆所在的第十二片区面积约为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存有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建筑26幢。在成为一家精品酒店之前,这些建筑多为民用,有的破败不堪。
2008年初夏,我陪同英国《经济学人》的记者去福建泉州采访,在开元寺附近的小巷子里,发现了一栋老房子。虽然破旧,但从建筑架构上不难想象它当年的气派。前半部分有着闽南传统民居的特色,例如屋顶的红砖、带天井的庭院,后面一部分又有浓郁的南洋骑楼风情,而隐藏在最深处的庭院还具有西班牙建筑特色。三种建筑风格,代表了这个家族几代人的人生轨迹。
房主夫妇说这是他们的祖屋,问我们有没有兴趣购买,或者介绍人来买下,他们已经不打算居住在此。“哪怕开个旅馆,也比荒废了好啊!”大概四五年后,我在一本旅游杂志上看到一个泉州专题,其中提到一家新开业的精品旅馆,就是那座老建筑改造的,名叫“旧馆驿”。
差不多也在那年,在海南博鳌的一个小渔村,我参观了一栋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房,也是这家祖辈闯南洋归来后所建,有西方雕塑,也有海南民居建筑特色,而且建筑本身保存的很好。在打听了一番我们的来头之后,守护宅子的小伙子表达了他的担心,“附近都在建酒店和楼盘,不知道我们这个房子还能留多久?”
老建筑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在一些地方,这不是问题,直接拆除便可,比如青岛老火车站,而有些地方选择了交给企业开发。因为获得201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之“荣誉奖”而大热的南京颐和公馆,就是一个例子。整个颐和路片区留存着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颐和公馆所在的第十二片区面积约为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存有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建筑26幢。在成为一家精品酒店之前,这些建筑多为民用,有的破败不堪。
2006年,颐和公馆由当地政府统一接管后进行整治,后由本地的一家实业集团接手,并邀请到曾参与打造安缦中国酒店的建筑师张光德对这些老建筑进行了翻修,“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存民国风貌。”现在看似全新的建筑,实际上都是经过细致改造,例如薛岳故居屋顶的鱼鳞状瓦片,是已经消失的工艺,酒店方花了许多精力找到老工匠进行修复。客房内部也有不少带着民国风范的小细节,比如两层玻璃窗间的竹帘、复古电话机、印有松兰竹梅的便签条等。
这样的老建筑改造,在城市里并不少见,但这个第一次涉足酒店的企业,没有紧闭酒店大门,而是实行开放式管理,除了客房,任何人都可以来酒店片区参观。且26栋建筑中的3幢还被设立为民国主题的展馆,专供游人及住客免费参观。这就意味着不用付上千元的房费,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来这个南京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建筑群里感受那个时代的气质。
南京花迹酒店在改造过程中,对受损部位进行文物式修复,做了许多减法。
还是在南京,本地人熟知的老门东中营一带,散落着不少有年头的传统民居。花迹酒店的所在地就是一处三进的古建筑,一进和二进为清末建筑,最早是一户王姓人家做云锦织造的院落。后面红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再建的。负责修复及设计的是余平,这位设计师从90年代末开始大量拍摄古镇古村,也是第一个将西安老厂房改造成精品酒店“左右客”的设计师。
对待花迹,他保留了原生建筑体上的“踪迹”之美,正院的墙面、水井、建筑外观依旧保持原貌;对受损部位进行文物式修复,做了许多减法。“给客人内心的空间应当比酒店所提供的物理空间更加重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态度,不要做成四不像的东西。这才是古建酒店的长远之路。”花迹酒店主人胡守连在交谈中与我分享。这家精品酒店所在的老巷弄,正在悄悄地开出一家家有设计感的餐厅、工作室、酒店,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另一条平江路。
从城市到乡村,被改造成为酒店,仿佛是老建筑无法逃脱的命运。打上“老建筑”标签的酒店房价,也颇为不菲。不过在我看来,经过修复的老建筑多数显得太新了。除了保留下来的老框架,建筑外立面几乎和新酒店没有什么差别,内部更是脱胎换骨般的大变身,普通住客很难分辨这些“重生”后的老酒店里有多少古迹是真实的。
“修旧如新”、“修旧如旧”之外,还有像朱家角安麓、三亚海棠湾凯宾斯基那样,直接把古建移植到酒店的。不知在修复和改建的过程中,有几家酒店请了古建修复方面的专业人士把关?没有把关的修复,无疑是对老建筑的二次伤害。此外,除了国家重点保护建筑,当地政府和国家有没有对民居之类的普通老建筑的改建做出相应的规定和保护条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