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减完语气词,直播,再去掉重复意义的语句。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要用一大段说清楚;能直接说明白的,尽量避免反反复复嚼碎了喂到读者嘴巴;当然这里要可以提醒,有些句子是老师刻意强调,一般这样的句子在PPT中也会呈现,所以可以格外注意。 3、梳理逻辑,重新搭建文章结构 考虑到真实分享的场景,有些老师因为紧张、PPT操作、准备不充分等原因存在跳节奏的情况。 在后期整理笔记的时候,我们需要梳理前后逻辑。甚至,我们还需要对文章结构重新搭建,这是为了考虑到读者阅读的用户体验,强逻辑、清晰的结构性的文章有助于提高阅读的“爽感”。 4、替换文章生僻词 在这一点上,对于新手是一个很难的考验。生僻词和行业词并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新媒体的实录整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KOL”、“用户”等词汇,但是如果把这些词汇换成“行业意见领袖”、“读者”等,反而显得不够专业。(如何解决行业词被更多非行业的人看懂呢,请看第五点。) 生僻词则更像是老师在自己工作的环境下,与他的团队默契配合下产生的词汇。比如我们说微信公众号,可是有些自媒体会称之为后台,或者说“老家”等带有特殊情感的词汇。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辨别,并且将这些,替换成大家能够接受、理解的词汇。 5、增加文章信息量 (比如某些无法被替代的生僻词注解,比如讲课过程中的信息断档),引导用户阅读 在第四点中,我提到了像KOL这些词汇,应该如何处理呢?可以利用浅色灰字进行备注,有点类似画外音。 当然,增加文章信息量的不止在于此,还包括: 分享中提到的某些典故是否需要扩充? 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某些现象是否需要加以说明? 老师引用的文章,是否需要进行超链接? … 这些都是增加信息量的过程,甚至是作为一名内容编辑需要站在用户角度潜心研究的结果。而这,相比较之前吭哧吭哧听着录音打字,是不是更加高级,并且更加有成就感? 6、版式、配图等方式提高用户阅读速度,喜悦用户阅读心情 板式是为了统一;配图是为了可视化与缓解文字压力。 三、 合格笔记的标准 那么说了上面 6 个步骤,你可能会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标准可以评判一份笔记的合格,更加准确地说,我把这份笔记分享给大家就不丢脸啦~ 在我这,一份合格的笔记应该满足 5 个要素。 1、逻辑性。逻辑性是为了让笔记更连贯,读起来更加通顺,甚至带有故事感。 2、结构性。结构性是为了给读者关于这次分享主题的全方位的思考,同时也能帮助整理者下意识了解到内容的完整性。 3、信息量。一份好的笔记应该是具备观点,推导过程,事实等要素的,而非简单几个字的串联。 4、价值观。这取决于分享者,但是笔记整理者应该是具备情绪调动能力的,并且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是有取舍的。 5、安全性。有党性。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想进入内容编辑这个岗位,可以尝试从做笔记开始。 祝好! P.S.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请转发文章给喜欢做笔记,但苦于做笔记没有办法漂漂亮亮的朋友。 作者:罗崇杰,公众号「罗崇杰Loh」,一名独立思考的「新媒体观察者」 本文由 @罗崇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