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游世界里,流传着一个海外市场传说:不少人认定的一种桌游起源,正是欧洲寒冷的冬天,坐在火炉边一家人的自娱自乐。现在,在埃森展和美国的 GEN CON 等国际桌游展会上,家庭区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2011 年,江浙地区的《三国杀》代理商应晓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桌游真正成熟的时代应该在 5 到 8 年以后,也就是当今这些玩家有了下一代以后,桌游才会像国外那样,转为家庭游戏。 但直到 2017 年,国内却依然没有出现一款突出的家庭桌游产品。这其中自然不免涉及代际沟通、家庭教育、社会压力等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绝非桌游可解决。而当桌游产品成为一种早教玩具时,它多少也已经远离了代际相传的市场想象。 更多人则诉诸于泛娱乐。在《好奇心日报》关于桌游的采访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选择将 IP 作为核心——代理发行商将自己定位为“泛娱乐 IP 综合体”;原创工作室认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以 IP 为主导”;而设计师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相关文化产品转化成桌游。 在电影《大护法》上档之前,光线彩条屋找到一刻馆,直播,想要与之合作出版桌游,配合影片宣传。7 月,桌游《大护法》在摩点网宣布开启“创意阶段”,这款产品将原作者的《动物夜怕怕》进行改编,加入电影的部分设定,获得了 339 人看好。 《大护法》桌游 这种“跨界合作”正在逐渐成为桌游业的常态。不久前,改编自马伯庸通同名小说的《古董局中局》刚刚以将近 52 万元的金额完成了众筹,而在提到这款结合了鉴宝、交易,甚至 AR 等多种元素的桌游产品时,玩家 98 回应道:“亲王不是还出过一款叫《大明辅弼》的游戏吗?我当时玩了之后感觉有点失望。他设计思路不错,但是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很多规则没有讲清楚,玩的时候还要上网现查。” 桌游 IP 化确实是一个相对现实的做法。2003 年,乔治·R·R·马丁所写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为蓝本,相继被改编出《权力的游戏》、《列王的纷争》等策略版图游戏。但在国内,更多桌游作品还不具备这样的影响力,它们在 IP 体系中的角色更像是“周边衍生品”。 “契合度的问题比较重要。非常有可能游戏很好玩,漫画很好看,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却有问题,不像是一个 IP…… 契合度高体验效果好,多个用户群体就融合起来了,反之就可能变成彼此的槽点。” 目前,水水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把原创漫画和原创桌游结合成一种“联动”的 IP 产品,而已经被改编成桌游《十万次相亲》,还将被拍成一部网剧。 当被问及“如果桌游被转化成某种衍生品,是否会损害桌游本身的价值”时,这些出版商和设计师的回应相当统一:这是让桌游走向大众化市场的最好方式。 此时,话题往往被再次带向《狼人杀》,那个继《三国杀》后再次让桌游再次走向前台的游戏。尽管每一位受访者都想把《狼人杀》和更严格意义上的桌游划分开来,但他们却不得不承认,也许只有像《狼人杀》这样的“泛娱乐”产品,才是制造桌游爆款的唯一方案。 帝企鹅桌游吧新址墙面(图片来自 大鼓) 这是赵勇权筹办华人桌游文化展的第三年。和大多数乐观一些的从业者们一样,他认为大陆的桌游市场会在近 5 年内赶上台湾,那是亚洲第二大正版桌游市场,单款游戏的平均销量是大陆的 5 到 10 倍,拥有原创设计师数十名,每年出版原创游戏百余款——他的做法是继续倡导游戏社交,让更多人了解桌游的乐趣。 其他的设计师和小型出版商的想法则更简单一些。采访中,何旻重复了两次“现在不想着以一己之力振兴中国桌游”,他和乐天都觉得,也许那些“泛娱乐”和“互联网思维”并不能给真正的桌游圈留下“沉淀”。姚宗秀的米宝海豚则计划按部就班,一年出小型、中型和大型游戏各两款,“慢慢等时机到来,直到我们某一天可以做出年销售百万的那个东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