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机制,由于习惯的培养的长期性,且只有习惯养成后才能看到成果,所以许多人半途而废,通过进度条、打卡日历、运动轨迹记录等反馈机制,用户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的展示,无形中激励着用户坚持下去 分享机制,在完成每天的任务后,都会自动弹出分享页面,用户可以分享到内部社区、外部社交软件,从而获得成就感 社交机制,在社区中,开奖,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励,并且可以成立小组,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一起打卡 (2)外部激励-物质 惩罚机制,在计划开始前支付一定的押金,如果计划未完成,则会失去押金 现金奖励,在完成相应的计划,或者其他活动后,给予用户一定的现金奖励 (四)更多的玩法互联网思维是快、创新、多元,众多习惯养成软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以工具功能为核心,不断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方向。 (1)紧跟风口,尝试短视频、直播业务 短视频业务,随着内容升级,用户不再满足普通文字与图片,一时间短视频成为新的风口,诸如快手等短视频服务商成为了出人意料的新黑马,由于习惯养成软件都自带社交属性,所以与短视频有天然的契合性。 直播业务,咕咚体育与趁早都有这个功能,是真需求还是跟风有待观望 (2)尝试成为知识付费平台 领域达人主导型知识付费,这一模式最典型的是趁早APP,隐藏在习惯背后的其实是知识,背单词习惯隐藏着英语学习知识,健身习惯隐藏着健身知识,每天坚持读书隐藏着文学知识等等,在趁早的模式中,所有习惯养成计划都是由相关领域达人创建、管理的,用户需要付费才能加入喜欢的计划 在线课程(教育)付费,这一模式各家APP都有涉及,很传统的变现方式。 五、结语21天之后,当习惯已经养成了,你会卸载APP吗? 场景1:小明为了减肥连续晚上跑了21天的步,21天后,小明养成了跑步的好习惯,这时小明想卸载软件,但是觉得APP可以记步,还可以看到自己跑步的数据,于是保留了APP并继续使用 场景2:小丽想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于是加入了每日读书分享计划,在计划里她认识了许多朋友,外地的本地的都有,在21天后,虽然小丽养成了习惯,但仍然继续在APP里与朋友分享读书。 21天后,即使习惯养成了,用户也不会卸载软件,因为APP工具属性的存在,而最重要的习惯不是功利性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兴趣。 基于上文,得出以下观点: 工具属性是基础,是习惯养成APP吸引用户的核心,会长期存在 社区、社交、线下活动、直播等等都是为了构建用户关系链并提供优质的内容,使用户更好的沉浸在APP的使用中,增加用户的黏性,不能提供内容的纯工具的类型的习惯养成软件必定会被淘汰 盈利模式会多元化,内容收费、线下活动、电商等等 作者:Lee,运营转产品中,-1岁产品经理,欢迎HR勾搭。 本文由 @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