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期项目,我们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但我们在跟别人聊时,往往最先展示的是自己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把模式放在第一点来和大家交流。 这几年我的一个体会是,简单的思路和点子已经撑不起一个商业模式,这个时候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成为硬实力的综合比拼。 在以前,某一个点子或者重要想法就有可能带来资金。那时候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融到了一些资金,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创业成果。 但就现在而言,大家对团队综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看你在某件事上有没有一个点的突破,而是看你对这个行业有没有较深的理解,是否积累了一些行业资源,有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壁垒。 在我今天参加的论坛上,天使投资人杨向阳就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再过几年,我们所谓的风口和赛道,很可能就不那么活跃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同属于一个载体和通道,好多风口可能是伪需求,甚至是灾难式跟风。因此,商业模式越来越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在未来的比拼中,团队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价值观趋同、能力互补的团队。不管是团队的调性和风格,还是产品本身与要做的事,都要匹配。我们称之为“人强、调对”。这是能否拿到融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创业本身是一场超跑,我们每一轮融资过程中,都应该补充一些核心岗位和人才。然而,很多创始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全职合伙人建设的不够。而雷军在做小米时,光找合伙人就花了2年时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数据。2014年下半年甚至2015年初,在整个创业环境非常火爆时,只要你有一个想法或者团队有一个比较好的背景,都有可能融到钱,甚至融到不只一轮的钱。但从现在来说,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一定的数据,甚至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入模型,想融到A轮之后会很难。 因此,在融资之前,你需要考虑自己的数据和预期估值、融资金额是不是相匹配。如果数据不匹配,融资效果往往不佳。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成为市场的主流,有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做行研和尽调已成为中国早期投资机构的标配。 概括来说,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数据,没有对模式的深刻理解,没有一个很优秀的团队,想融到优秀投资机构的资金是很难的。 对创业者的四点建议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几个具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第一,BP需不需要很花哨。在我看来,这其实没必要。我们建议BP一定要由主创始人撰写,体现自己的创业逻辑。我们之前曾投过一个消费升级项目,亮点很多,但创始人很忙,他便让负责融资的伙伴写。后者设计的BP很漂亮,但没有体现项目亮点,融资效果很一般。 后来,我们帮他们优化和打磨商业模式,从逻辑、壁垒和模式上体现创新度、可行性。基于此,创始人自己做了一版BP,虽不美观,却很快拿到融资。所以,BP美不美观不重要,是不是主创始人所写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在融资有难度的情况下,要不要请FA过来帮忙。如果大家已拿到前一轮投资,而投资人在资本市场有很好的影响力和对接能力,可以考虑不找FA,而是靠之前投资人帮忙对接下一轮资本。 当然,如果投资机构本身还没募集到资金,atv,或者行业资源很少,找一家靠谱的中介机构还是很重要的。不过,FA也分不同的投资经理,需要从责任心、专业度等层面挑一下适合自己的投资经理。 第三点我想讨论的是,如创业者陷入甜蜜的烦恼该如何选择。有时候,同时有好几家投资机构有投资意向,有的估值1亿,有的8000万,有的知名,有的不知名,有的1个月给钱,有的3个月给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