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Hoffman(他联合创办的Founders Space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孵化器之一)认为,中国正处于一场科技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BAT等巨头难以覆盖到方方面面,反应也没有创业公司快。这场变革都会孕育出一批新兴的独角兽,很可能颠覆现有的产业。 所以,在关注大公司动态的同时,我们不妨跟进行业的创投动态,了解最新的投资趋势,知道你关注的行业中,有哪些新兴的风口、被看好的方向,再思考目标公司的可能性。 4. 从本行业拓展至相关行业,了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思考目标公司的价值环 企业是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可以用行业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思考行业链条的运转,以及目标公司在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如何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中提到的: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 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 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 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 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二、思考行业共性通过“行业认知模型”,我们已经能大致建立起对这个行业的整体认知,下一步就是寻找新行业和你现在所处行业间的共性,一方面加深对新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为自己转行增加筹码。在《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中,我曾经反复提到过“共通性”: 高级咨询师,看到的信息、使用的模型和初级咨询师是相同的,但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推衍出更深层的结论,这除了得益于他们的分析方法,还源于他们能利用共通性快速理解一个新的事物。 随着了解的行业越来越多,大脑里建立的相关神经元也越来越多,它们开始由单个的点逐渐形成网状的结构,构成一个知识通路。在进入一个新行业时,高级咨询师能快速触发原有通路理解新事物,然后又迅速建立新的联系,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良性循环。 将原有行业和新行业联系对比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知识通路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新行业的理解。 比如我将产品逻辑和文章思路类比,将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新闻的时效性对比,通过原有行业的“锚”,帮助自己快速熟悉新行业的职位要求。 而且这种类比,可以为转行增加筹码。 很多人在转行的时候,面临的关键质疑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岗位,到底能不能做好? 面试官也会有这样的疑虑,所以你需要打破这质疑背后的三个假设: 1.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虽然具体的工作内容各不相同,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考察的关键能力是相同的,许多工作的思考角度也是类似的。只要找准共通点、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展示不同行业共通性的过程中,你也是在暗示,自己转行的学习成本是比较低的。 2. 工作年限等于工作经验 人们的常识是,如果A在一个行业呆得时间比B更久,那么A对这个行业了解比B更深。 但这一判断成立的基准是:两人对行业的洞察力和思考水平是相同的。 举个例子: 假设A在行业内沉淀了三年,但他每天上下班都是例行公事,从不思考自己的行业和工作。相比而言,虽然B是初来乍到,但是他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思考行业和公司的发展上。 也许一开始,B对行业的理解没有A那么深,但假以时日,B的认知程度肯定会超过A。 而且,面试官真正在意的不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时长,而是你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和见解,是你发展的潜力。 你在讲解共通性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 3. 你是零基础进入这个行业的 当你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人们的预设是,你对这个行业了解远远低于有工作经验的人。 所以,一方面,你要证明工作年限不等于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要展示出自己对行业的认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策略。 三、 形成观点策略 信息在帮助我们做出决策时,才产生价值。 “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过程中,咨询师会借助一定的分析工具(模型)搜集关键数据和信息,撰写基本的行业报告。 这一步拉开的差距并不太大,因为是直接套用总结好的模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