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是轻量级、可移植、自包含的软件打包技术,它隔离了环境的影响,使应用具有了高度的可重复性,可以在几乎任何地方,以相同的方式运行。 微服务则重构了业务功能,让业务系统彻底组件化和服务化。 通过构建微服务,可以将原有的单个系统进行拆分,成为多个可以独立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的小应用。这些小应用让以前基于SOA构建的服务体系架构进一步解耦,成为功能粒度更为细小的组件。 AT&T把BSS/OSS系统的云计算演进,分成了两步。 第一步,是分解现有的软件业务模块和相应的技术功能(functionality),以容器技术为基础重构配置模式。 第二步是重构原有的独立服务,将其彻底转化为微服务的体系架构。 在重构BSS/OSS系统后,AT&T的BSS/OSS最终形成了三个核心的基础(foundation):底层架构(infrastructure)、部署(distribution)和平台应用(platform/application)。 这个系统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与特定业务和技术功能相关联的,"合适大小"的资源划分,以满足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多种业务需求。 最终,基于这样一个容器和微服务架构的云计算系统,BSS/OSS系统将得到重构,不论是业务运行的计算资源,还是网络连接与I/O吞吐的通道资源,都可以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撑下细粒度地、动态地进行资源分配和优化。 最终,如同"蚂蚁雄兵"一样,实现既强大、又灵活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每一个小小的蚂蚁都是一个容器,内部运行着一个或多个微服务:有的微服务是战斗,有的微服务是挖掘巢穴、有的微服务是服务蚁后。 没有强敌威胁时,大量兵蚁转换为工蚁,四处采集食物;当出现敌人时,部分工蚁可以变为兵蚁,微服务从采集食物转换为战斗;随着敌人增多,转换容器内微服务的兵蚁还会同步增长。 4 而在国内,BSS/OSS厂商的发展也已经追上了全球主流。 比如亚信。 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和浙江移动合作实施BSS/OSS系统转型,前期采用硬件平台x86化,操作系统虚拟化等多种基础手段构建云资源池。 在其BSS/OSS的核心AIF系统中,已完全包含了AT&T在BSS/OSS系统转型时所采用的云平台、容器(container)和微服务(micro-service)等核心架构,而且在浙江移动的DCOS(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平台成功上线,成为国内运营商领域,核心IT系统在分布式、云化、容器化的环境上线并进行生产支撑的首个案例。 这意味着,亚信支撑运营商建设的新一代BSS/OSS系统,已经从业务功能分解、业务流程重构和系统实现容器化等方向多管齐下,真正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云计算系统,实现了系统的脱胎换骨。 比如,在亚信为某省运营商承建的核心CRM系统中,包含了微服务3800个,通过API对外开放的标准服务超过500个,峰值业务量可以达到83万笔/小时,峰值服务请求达到1亿次/小时。 如果要基于传统的集中式系统架构,来完成这些指标,需要巨大的硬件资源来做支撑。 而现在,通过对BSS系统的云计算架构改造,1分钟内就可以扩展出超过1000个运行特定微服务的容器,充分利用云计算分布式快速扩展的技术特性,达到了秒级的扩容缩容响应速度,让计算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分配和释放。 比如,在亚信的数据中心SDN&NFV解决方案中,也采用了标准的Spine-leaf结构,采用白盒交换机来搭建整个物理网络。通电后,白盒交换机会自动从SDN控制器下载操作系统和软件,并由软件接管白盒交换机的所有资源,最终构建了一个基于纯软件管理架构的高速SDN交换网。 这样,交换机之间、交换机和控制器之间的网络逻辑拓扑关系,可以由系统管理软件自动发现,自主管理,大大节省了网络资源增减时的人工配置管理工作。在特定业务需求指导下,网络管理策略可以通过VMware、OpenStack的SDN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下发、配置,并即时生效。 一旦网络资源动态发生改变--比如部分资源下架,或是状态不可用--资源池的变化会立即被控制器捕捉到,并基于现有网络负载和既定策略,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业务和应用不受影响。 电信虚拟网络的管理比数据中心网络的管理更复杂,它不但涉及弹性管理域内跨厂商SDN、NFV、云计算、存储服务,还涉及电信广域网服务管理,向客户提供动态、端到端的信息传输质量保证。一些先进电信运营商已经积极开展新一代网管实践,如AT&T的ECMOP,它最近和Linux开源平台Open-O整合成为Open Network Automation Platform。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