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父》里,陈识说,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 商业场上,亦复如是。 一个企业家的成败,往往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盛衰;而一家巨头的盛衰,往往折射和牵动一个行业的进退沉浮。 然而,当大势流转,行业辉煌不再,他们又将何去何从?站在时代变迁的节点,越是时境维艰,越是需要破局之变。 我们通常太在意过去与当下,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如何创造未来。 因为,每一刻,都是1993。 1993:PC黄金时代拉开序幕,行业领袖归位 1993年, PC的黄金时代才刚拉开序幕。 这一年3月,刚刚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公司的英特尔,推出了自己的革命性产品Pentium(奔腾处理器);而微软极具里程碑式意义的Windows95,研发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一个由"Wintel联盟"双极统治全球IT产业的时代即将开始。此后20年,在它们的带领下,信息产业沐浴着摩尔定律光辉,如浪潮汹涌,席卷世界。 但当时,英特尔即将遭遇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被寄予厚望的奔腾处理器,被数学教授尼斯发现了严重的技术缺陷,一度被IBM乃至更多客户弃用。 如果不是"偏执狂CEO"安迪·格鲁夫最后同意斥资4.75亿美元,召回并替换所有问题芯片,英特尔能否渡过危机,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微软掌舵人比尔·盖茨来说,此时也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在4月的一次包机飞行中,他向相恋6年的梅琳达求了婚。 他们一起前往坦桑尼亚的在桑巴给尔海滩,j2直播,在那里一边漫步,一边谋划在夏威夷的秘密婚礼,顺便成立了一个以两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它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如今管理的资金已超过400亿美元。 新时代已经破晓,但那些后来叱咤风云的PC巨头们,此时都还在各种艰难中挣扎求存,而那些即将星光熠熠的行业领袖,也正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一就位。 比如惠普。 这家成立于1938年的IT巨头,当时已经充满了官僚作风,业绩每况愈下,两位创始人不得不暂停退休生涯,重新对公司进行改革。 得到创始人支持的路·普莱特(Lew Platt)临危受命,执掌惠普CEO帅印,他强调分权,鼓励员工冒风险,他将惠普公司一拆为二:一家公司负责计算机、打印机、软件和服务,另一家则专注于销售医疗产品和检测仪器。此后7年,在他的领导下,惠普收入从164亿美元增长到424亿美元,利润则成长为原来的7倍。 IBM的董事们同样忐忑不安。 PC业务对大型机业务的不断蚕食,早已让这位曾经的大佬举步维艰,甚至被媒体称为"已经一只脚跨进了坟墓",仅仅是1992年,IBM就亏损了50亿美元。他们不得不以两倍薪水的代价,把纳贝斯克公司的CEO路易斯·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挖来灭火。 郭士纳坚持以刮骨疗毒的方式,对IBM进行大规模重组,在到任的第一个季度,就解雇了6万名员工,遣散费高达近80亿美元,相当于IBM当年的亏损总额。 历史最终证明,这堪称IBM历史上,最划算的买卖之一。郭士纳成功再造了蓝色巨人的商业模式,并重新构建起一个覆盖计算机软硬件、服务和网络的产业生态,彻底重焕生机。在他的10年任期内,IBM股价涨了10倍。 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41岁的施崇棠也正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 在施崇棠支持下,他的4个学生于1989年创办华硕,并在主板领域扎下根基。但由于在技术、运营、品质管控等环节都缺乏经验,到1993年,华硕的发展已经危机重重,他们不得不求助于施崇棠。 作为宏碁7位创始成员之一,以及个人电脑事业总经理,施崇棠已经在宏碁工作 24年,很多人都曾以为他会在宏碁直到退休。但他决定离开宏碁,出任华硕董事长兼总经理。 虽然只是一家"创业公司",但在施崇棠的带领下,华硕正面击退了打算大举进军主板市场的英特尔,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主板厂商,第三大显卡生产商,以及消费性笔记本电脑的三甲品牌,年营业额超过140亿美元。 台北向北1715公里,是北京的中关村。 在1993年,这里还是一片科技员、学生、个体户、农民、板儿爷诸色混杂的城郊结合地,没有创业大街,没有"总理咖啡",连互联网都还是一个新鲜词。 要到1994年,中国才会正式接入互联网;而瀛海威那块广为人知的广告牌,要到1995年才树起来。 这一年,联想的PC卖了接近2万台。从中,柳传志既看到了个人电脑市场井喷的巨大机会,也感受到国外品牌大量涌入带来的强劲危胁。他决定把仗交给年轻人去打,然后从中挑选未来的领军人。 在1994年3月,联想集团微机部正式成立,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成为了它的总经理。 这个年轻人叫杨元庆。3年之后,他带领下的联想就已成为国内电脑市场老大;8年之后,他成为联想集团的总裁兼CEO。 他们,都赶上了一个黄金的时代。 1993:手机曙光初显,时光如刀,英雄如韭 时代的变迁中,没有不败的企业,只有时光如刀,英雄如韭,一季生长,一季割灭。 在那个PC尚未普及的年代,没有人能想象到,手机用户的数量有一天会超过PC。 事实上,那时候的手机,还被叫做大哥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