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性的部分体现在 Peter 持续付出的时间:他从华盛顿开始画起,闲来就随手更新几个城市的地铁线路图,一年之后就累积了 200 多个圆形的小图标。 直到现在,这个 App 还没有做出来。但关于交通工具的设计部分却越走越远了。 Peter 的目光从分散的城市地铁中抽出来,关注到中国地铁的发展上。从 1990 年到 2020 年,他把每一年的地铁系统都按照年份进行了更新和分解,制作了一张中国地铁建设发展的 GIF 动图。
如果说迷你地铁项目是一个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横向比较,那这个项目则在时间轴上表现一个国家/城市交通的变迁史。 “(中国的)发展速度曾经属于中等水平,但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如今指数级的增长,并超越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速度。仅仅在 1990 年至 2020 年的三十年之间,中国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数量将从当初的 3 个变为 40 个以上——而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Peter 在个人网站里这样总结。 不过,这个大胡子美国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地铁系统的了解也止于一个模糊的印象。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尽管他尽可能多地索引网站上的信息(大部分数据来自于维基百科,以及一个叫做 Urban Rail 的网站),但英文资料总会因未及时更新或与真实地名不对应而发生缺漏。在 Peter 的首版设计中,一名中国地铁迷帮他厘清了一些颇为模糊的信息,还替他纠正了错误。 尽管因为语言障碍出现了不少困难,但 Peter 依旧选择中国作为“迷你地铁”进阶版的第一站。原因很简单,也非常实际—— 其它发达国家建立地铁的时间跨度太大。就视觉呈现来说,效果并不理想。波士顿在 1897 年就建立了北美第一条地铁隧道“Tremont Street Subway”,此后美国才陆续在芝加哥、纽约等城市扩张地铁线,除了几个主要城市,大多数城市的地铁线路并不长。Peter 需要将那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放到后头。至于选哪一个国家,他还没有确定。 而中国则是一个在短时间内频繁涌出众多城市轨道交通线的国家。其实在进行这个项目以前,由于工作原因,他就知道中国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增长——近年来纷纷立项的高铁工程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递出的名片。 Peter 也对这个拥有簇新轨道系统的国度印象深刻,尤其是它在短时间内就如此频繁地出现新的铁路线。 “地铁系统应该也在中国大量扩张,我只是不知道它们修建的速度是否像高铁一样”,Peter 说。 “迷你地铁”项目验证了他对这个国度的猜想,而后的“中国地铁发展史”则是一个更系统化的可视化项目。
Peter 单独拎出了北京和上海近 30 年的地铁线路图。 如他在动图中描绘的那样,1990 年以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和香港拥有地铁,分别在 1969 年、1979 年和 1984 年开始运营第一条地铁线路。天津的第一条地铁于 2001 年停运改造,这一细节也在 Peter 的图中体现出来了。 但到 2015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就长达 3300 公里,几乎是 2010 年的 1.5 倍。2020 年,这个数字还会再增长近 1 倍。Peter 明白这些数字的具体含义——他清楚地知道每一年都有哪几条线路是新添的、哪几条线路在首尾被延长了。 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二个建立地铁系统的国家,早就不再建设重型地铁系统(heavy rail,与 metro 同义)了。美国的轨道交通更多“轻轨”(light rail),“它们不如真正的地铁系统那么好”,Peter 说。 按照国际公共交通协会的定义,轻轨和地铁的主要差别在于其轨道的专用性——轻轨与其它交通方式共享轨道,而地铁轨道则是专用的,它主要在城市内部运行,并且拥有更多班次,能运送更高的客流量。 大运力和频繁班次是 Peter 认为地铁更“好”的原因。他还希望更多中国以外的人能意识到,关于中国地铁的巨大变革还在延续。 这两个项目被诸如 Curbed 和 Archdaily 等设计网站报道以后,不少设计公司发来工作邀约,但 Peter 都拒绝了这些机会。 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个平面设计师。Peter 大学主修的是日语和国际经济学课程,不过因为平时喜欢画画,所以会自己琢磨着使用 Photoshop 画些东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