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银联并没有意识到,支付产品作为工具类应用,存在高度替代性。想让用户在手机银行和支付宝之外,再额外安装银联钱包,本身就是一场不战自败的仗。
银联犯了经验主义错误,高估自身价值的同时低估了用户的妥协成本。回到银联体制内的身份,似乎多了一点情有可原。 更保守的思维模式、更长的决策流程,都让银联很难和互联网企业去拼玩法、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在这一点上,银联和银行有一定的相似度,也解释了为何很多银行热衷互联网,却收效甚微。 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例子是,一位同时向多家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数据服务的分析师曾经提过,在对数据的使用上,二者有明显的差别。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将数据加入全业务流程,从模型、策略,到后期的管理与监控;银行则更多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状态,通常是出报告、找问题、看方向。 面对支付宝、微信抢夺支付市场,银联这次先在姿态上退了一大步。联合银行一起做扫码支付,首先解决了上次最尴尬的问题:获客。利用银行本身的存量客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冷启动的门槛。 但它仍然要面临诸多问题。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银行的站队并不坚决。尽管他们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在银联的发布会上,但并不影响他们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作。今年4月,工商银行宣布开展聚合支付收单业务,将陆续支持微信支付、银联二维码及主要第三方支付二维码产品。 在远程开户放开之前,传统银行的地位尚不足以被阿里系的网商银行和腾讯系的微众银行威胁到,他们不可能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决裂。上述接近银联的人士对AI财经社称,银行现在也很矛盾,既希望政策能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有所限制,又怕失去这部分业务量。 另一方面,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关系也开始呈现深化趋势,建行与蚂蚁金服今年3月签署的合作就是例子。双方的合作内容中,包括建行理财产品入驻支付宝、线上开卡、打通信用、双方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等。可以预见,类似的合作未来还会出现,建行不会是支付宝最后一个盟友。 事实上,在和银联合作之前,很多银行本身已经在尝试扫码支付,工行、建行、招行均在2016年就推出了二维码产品。不过这并没有撼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地位,外界也没有看到银行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 对银联来说,更艰难的一步在于,如何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养成的用户习惯下,实现用户习惯的迁移。获客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对用户来说,在需要移动支付的时候打开银行APP来进行,目前仍然是一个并不优先的选择。要促使用户改变使用习惯,银联需要足够的运营能力和持久的推广优惠。 海外布局 银联在觉醒。但在反扑的同时,它的另一场防守战也已经打响。 这次发布二维码支付产品时,银联官方特意强调了在海外的布局:正积极推动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境内持卡人经常出行地区的二维码业务,计划率先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支持云闪付二维码业务受理。 这几乎是银联第一次在危机敲门前主动防守。 尽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积极进行海外布局,海外市场暂时还是银联的天下,但他们显然不想再重现国内的危情。 银联的国际化战略始于2004年。这是个标志性的时间,中国人刚开始有走出去的意识,旅游教育出版社也刚开始发布《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但也是这一年,银联迎来了支付宝的诞生。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0亿张。截止2016年10月,银联卡受理网络已经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万家线下商家,有200万台ATM可以使用银联卡取现。 如今,国际化也已经成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重要战略。至今微信支付已经登陆1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2种外币直接结算;支付宝则已经登陆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26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8种境外货币结算,并接入了10万多家线下商户门店。 除了和银联类似的跟随出境游策略外,支付宝还在通过并购的方式,试图融入当地市场。印度支付公司 Paytm接受蚂蚁金服投资和改造后,已成为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排位全球第四。支付宝显然想把这种成功复制到更多国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