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苏州街地铁A口出来,沿着苏州街辅路走大概50米,就能看到一家装修古朴、店面干净的包子店——“和万兴”。 运气好的话,还能遇见他们的老板:穿着复古、考究,梳着油头,礼貌的打着招呼。 “我希望能把传统的味道继承下去,这是家族的使命。”王伟告诉小饭桌。 ▲ 和万兴2016年5月,和万兴拿到了真格基金300万元融资,同年11月和万兴包子正式开业。目前,和万兴苏州街店日均流水约8000元,年流水近300万元,坪效超3500。 ◆◆◆ 传统的味道 庆丰最早并不叫庆丰。 “庆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的万兴居。”王伟告诉小饭桌。1948年,王伟的太姥爷张万芝和两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万兴居。万兴居主营包子以及周边副食,号称“八大居”之一。因临近当时著名的戏院——长安戏院,所以店里常常有戏曲名家光顾,这其中就包括:梅兰芳、侯宝林、魏喜奎、李少春等。 1956年,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热潮,万兴居加入公私合营的队列。1976年万兴居改名为庆丰包子铺,庆丰包子由此产生。庆丰包子的第二代传人、王伟的姥爷张玉良、张德才之后也在庆丰包子、丰泽园等餐厅工作。 再之后就是王伟的父母和王伟这两代。父母也一直在餐饮行业,所以王伟打小就受家族熏陶。从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毕业之后没多久就回北京,开始了自己的餐饮生涯。从最开始的做火锅,到现在做包子,王伟感慨,“感觉自己出不了这个圈子。” ▲ 和万兴创始人王伟血脉相连的传承,让王伟对传统包子的味道有着特殊感情。时至今日,和万兴包子中的猪肉大葱包、牛肉大葱包、梅干菜包等都是当年万兴居卖得最好的几款包子。“传统的口味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王伟告诉小饭桌,“口味这东西,atv,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材料的配比,以及选材的精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此,王伟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包子的肉馅上。 “市面上的猪肉、牛肉很多都是注水的,甄选麻烦、做出来的包子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万般无奈之下,王伟只能用最笨的方式,不断采购和筛选,最后分别选择了通州和哈尔滨的两家牛肉和猪肉供应商。 ◆◆◆ 现代的冲突 和万兴包子的店面位于中关村一带,由于互联网公司众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据了大多数。 “仅仅复原传统肯定也不行,毕竟消费群体在改变。”王伟告诉小饭桌。和万兴在面点的选择、产品线的丰富度、供应链管理、包装与营销方面都做了改变。 首先是面粉的选择。面粉的选择是王伟纠结了很久的事情之一,“我们最开始做的时候选择的是北方人习惯用的中高筋,有嚼劲儿。但是后来发现,外送的包子凉了之后包子皮本身就会变硬,很多用户反映咬不动。另外,皮的颜色也是纠结的点之一,很多消费者是希望自然健康的颜色,但你真做成了小麦色,又没人买。”王伟告诉小饭桌。最后,王伟决定采用南方的面粉,在嚼劲儿、松软度方面做了平衡,颜色也更偏向白色。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