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5.8版本,atv,新增加「看一看」和「搜一搜」的入口,但需要用户主动打开才能看到。 在设置里进入实验室,打开选项,可以在发现 Tab 看到「看一看」与「搜一搜」的入口。 就此当晚10点,微信新推的功能,不出意外的又引发了互联网圈的又一次高潮,冠以头顶百度,脚踹头条的名号。 喧嚣过后,静下心来,我想起了2016年年初,张小龙公开演讲里谈的“好的产品是用户即走”。 微信实验室,新增的搜索入口和内容信息流的功能,难道不是更黏住用户,让用户一直用不完嘛? 第三个,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一个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尽量让这个用户离开你的产品,直播,大家同意吗?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点,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尽可能待在我的产品里头,不要离开产品。 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 来自 《2016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回过头来,在审视这段话,龙哥想表达的用完即走,并不是不要黏性。 微信朋友圈的用途是查看朋友动态、跟朋友互动,而不是看鸡汤、接收营销信息。比如之前微信查杀打压过微商的营销信息。 微信对朋友圈的诱导分享有限制,因为用户在自己获得好处的时候会对别人造成困扰。比如最近很火的小程序匿名聊天,当晚就被微信以诱导分享为名,被封杀了。 微信通过有节制的功能设计和引导,减少了用户单次使用的时长,尽快的达成目的而离开,即提高相对的效率,从而提升了用户的访问频次,即提高了黏性,让产品的价值更高。 说到根本上,就是张小龙提到的,好的产品不是要黏住用户。其实并不是让用户不用你的产品,而是用了一会儿把问题解决了,走了,是效率的提升。 比如我经常去南瓜车剪头发,一家互联网化的美发经营模式。一般提前预约好时间,到店了就可以享受服务,理完我满意了,我就走了,下次我还愿意来。 而不是像传统理发店,到店先等位,剪的过程中推销办卡,理完推销附加的美容、按摩服务。 再比如锤子手机的One Step功能,可以将最近添加 / 使用的图片、文件和剪切板内的文字集合在屏幕顶部,通过拖拽即可将信息发送至应用或联系人,节省了在不同应用之间切换的诸多步骤,大幅提升了应用间的协作效率。 当张小龙看到老罗的One Step设计时,沉默了很久说,真希望这个交互设计是谷歌做出来的。原因正是因为减少了多应用之间的交互步长,对于安卓生态的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微信新实验室的看一看和搜一搜,正是在微信的大环境内,提升信息的获取效率,从而达到用户即走的效果。 首先以实验室的方式推出,降低用户预期,不太准确也可以被原谅,尽早的开始算法推荐引擎的训练,不得不说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 看一看,内容通过机器算法,补足朋友圈中的社交推荐内容。 基于用户过往的浏览历史和偏好推算,将用户关注的公众号,好友热读等内容聚合在一起,提高了用户过往在微信获取内容的效率,相比以前翻看朋友圈或打开公众号列表而言,步长更短,内容更丰富。 搜一搜,相比看一看,有更大的技术突破,引入了微信外的搜索结果。 比如搜索“NBA”,可以关联到中国网、腾讯新闻、网易体育多家媒体渠道的内容,这点是非常可怕的。 试想以后我们和好友聊天,聊到晚上去吃火锅吧,然后在搜一搜输入火锅关键词,直接关联大众点评的商户信息,即可马上挑选心仪的火锅店,再也不用再在多个APP之间来回跳转,体验更加畅快。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微信新增的每一个功能,其实都是在用户已有的使用场景下的深入挖掘与拓展,去提高微信内的体验,从不是强塞的植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