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后,他才知道“原来商品价格是根据供需平衡的,不是某个人脑袋一拍,算出来了的”。才知道“人自私是ok的,出人头地是ok的,你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是ok”的,而这和他之前所受的教育完全相反。 比甘剑平早一年,上海交大毕业的沈南鹏去了美国,晚一年,从北大毕业的李彦宏去了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因为年龄比当时的大多数留学生要小,甘剑平经受了更为彻底的价值观重构。 在爱荷华大学读大四时,靠去学校办公室蹭面试机会,他一连拿下3个offer。美国同学无法理解,这个大三看到别人穿西装面试才有“实习”概念的中国人居然运气这么好。而甘剑平自己知道,除了自己成绩好和勤奋,他的机遇,还来自一些大公司开始考虑的亚洲和中国的布局。 毕业后,他顺利进入普华永道芝加哥分公司咨询部工作,并顺利拿到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工作两年后,他回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攻读MBA 学位。 芝加哥大学是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曾走出约4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经济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这直接影响了甘剑平的世界观和投资观。 芝加哥大学的数据分析课则为他提供了方法论。启明同事周凌霏同样出身于芝加哥大学,在她看来,甘剑平是非常典型的“data driven (数据驱动)”型投资人,“JP非常喜欢看number,未来的市场有多大,现在在什么阶段,驱动力有哪些”。而一个标准的芝加哥学派信徒相信,“任何一件事,没有数据支撑,是不会美善的”,“即便拍脑袋,也要知道应该拍百分之多少的脑袋”。 1999 年,甘剑平进入美林证券( 香港) 任投资银行部经理。次年,正式加盟凯雷,成为凯雷亚洲成长基金的创始员工。之前凯雷在亚洲的投资基本面向韩国,台湾,日本。从这一年,他们开始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 凯雷亚洲创投基金创始人Eric Levin(李文瑞)是最早耕耘于中国创投市场的美国投资人之一。他带着甘剑平去拜访一些成功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当时是非常小的一个圈子,大部分人在香港,只有小部分在大陆。”他还记得2000年时,参加清科的第一个活动,是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小教室。“那是个夏天,没有冷气,大家汗流浃背地在开会”。 “中国拥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第112……” 甘剑平记得当时他们的PPT几乎都是以这句开头的。也是那年,新浪第一个使用VIE结构赴美上市,那时大家对一些基础的资本知识还全无概念,“我们要一条条向人解释VIE是怎么回事”。 2000年6月,初涉投资圈的甘剑平完成了第一单投资:亚商在线。亚商在线是国内最早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当时这是大家普遍看好的领域,但其实市场并未完全成熟。六年后,通过亚商在线被全球办公用品连锁巨头欧迪办公(Office Depot)收购,凯雷实现了部分退出。 理性担当 在凯雷时,甘剑平经常会楼道里碰上在英特尔负责技术投资的邝子平。2005 年,当邝子平打算离开英特尔做投资时,一度邀请甘剑平加入。但甘剑平当时对创业还存有执念,一度去了空中网任CFO。而邝子平则与思科时期的老同事Gary在上海重逢,一拍即合,成立了启明创投。 在创业公司呆了一年后,甘剑平发现,相比起做企业的琐碎,他更愿意和企业进行产品层面与战略层面的沟通。“可能是眼高手低”,他自嘲到。 他要重回创投机构,但却不愿再回凯雷这种跨国公司:一来大型外资PE机构在早期项目投资上有限制;二来当时所有决策都要拿到美国总部或者亚洲总部。而总部对于新兴事物的投资往往是犹豫的。 那几年,腾讯和百度完成了上市。2005年9月,沈南鹏也组建了红杉中国,甘剑平预感“中国的投资机会已经到来”。所以此时此刻他需要加入的一定是一个以中国为总部的基金,启明无疑非常合适。 甘剑平与沈南鹏几乎前后脚赴美留学,又前后脚在进入投行后涉足投资。很巧的是,也都在创业公司做过CFO,对比俩人的风格,投资人章苏阳觉得沈南鹏是一个更外露的投资人,身上更多是“创业者”的特质。“后来成立红杉中国,也是一种投资人在创业的性质”。而甘剑平则是投资人的一个风格。“不去争特别高调的事,甚至有些害羞的性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