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回到刚才的例子,为什么可以通过1.5w的资金获得12万粉丝?为因为我们通过活动设计,和”忽悠“,不断为原有资源赋能,撬动更大的资源,形成了有效的生态。
这就是运营的重要素质之一:明确各方利益,通过赋能,反复撬动资源,最终构建生态。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白手起家”。 小到一场活动,大到千万量级的产品构建,赋能公式都拥有着极大的力量,帮助运营从0开始,达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滴滴打车现在日活在千万量级,但它也是从零开始的。 滴滴要构建的是司机和用户的生态。它选择了司机端作为突破口,挨个的找出租车公司推广(忽悠),很多公司拒绝了,最终只有一个很偏远的小公司同意安装。 为了留住这批司机,滴滴专门找了几个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滴滴叫车,一单接着一单,前脚下车,走几百米,就叫第二辆车。 通过这种方式,滴滴留住了第一批司机。并以此为资源继续忽悠其他出租车公司。 当司机端增多,滴滴开始通过补贴(烧钱),撬动用户侧。 用户侧起量,再通过奖励机制(烧钱),用逐渐扩大的用户量,继续撬动司机端。
就这样,滴滴用资本不断赋能,来回撬动,逐步在全国铺开,终于做到”人人都用滴滴打车“的规模,成就千万级体量。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运营往往需要花小钱办大事。赋能公式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可控的过程放大原有资源。 补充一点,赋能公式还有另一面,就是“减能”,比如让人看不懂的活动规则;毫无逻辑的产品设计;企业视角的业务规划…都会让你的资源逐步缩减,变成花大钱,办小事。 那么,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赋能公式呢? 三、赋能公式怎么用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情况下赋能公式会起作用。 1. 生态系统内的双方相互需要 一个生态系统,最少要由相互需要的两方共同构成的。比如上面聊到的妈妈和母婴App&电商;比如滴滴的用户和司机。如果双方并非真的相互需要,就很难通过赋能撬动资源。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创业项目。它是通过App在线连接用户和搭配师。用户可以找自己喜欢的搭配师,在线咨询一些穿衣服的建议。 在这我解释一下,搭配师,指的是专业搭配衣服的人,她可以根据你的身材、性格和出席的场所帮你搭配衣服,或者整体规划你的衣橱。 这个项目后来死了……原因也很简单,搭配师的需求过于小众,用户并不真的需要。 从数据上看,很多用户觉得很新鲜,进来体验一下,又很快流失掉了。因此没办法双向撬动,实现反复赋能。
2. 生态本身的价值不可替代 仍然拿我参与过的一个创业项目做例子。(14、15年,有很多有趣,有雄心的创业项目) 这款App实现的是学生和教师间的连接。学生在App上通过对不懂的题目拍照提问,老师把解题过程写出来拍照上传,atv,予以解答,有些还会附上一段讲解的语音。 在前期,我们也使用了赋能公式,撬动了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加入,App前期的发展还不错。
但这里有个核心矛盾:学生不会为提问付费,因为替代产品很多,线下可以问老师和同学,线上可以使用拍照搜题App。(拍照后通过图片识别技术确认你的题目,从数据库中检索结果) 但老师答题是为了赚钱。所以,老师赚的钱,只能平台出。 因此,这款App的边际成本不是0,而是一个恒定值。即每多一个问题,就要多花一些钱。平台规模越大,每天贴给老师答题的钱越多。 而一旦停止补贴,让学生出钱,学生就会逃向搜题类App,老师也就此流失。 生态本身的价值并非不可替代的时候, 即使双方互相需要,也不能形成有效的依存关系,每次的赋能也变成了无止境的补贴。一但补贴结束,生态会立刻崩溃。 进过分析,我们发现生态系统的前提,是双方需要,且系统价值不可替代。那么当你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了搭建生态的可能性后,又如何进行赋能呢? 四、赋能的4个基本套路 有了初始资源,考验的就是运营赋能的功力了。赋能的方式有很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常见的方式无非以下几种。 1. 通过忽悠把利益前置 即把成功后才能实现的事情,当成条件去说。 像上面的母婴活动,在找合作商的时候说会有百万曝光。 很多年前我在《读者》上看到个段子,是对这个套路的最佳注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