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微信支付、支付宝两家斗的“你死我活”,但相比较手机厂商们的各种“pay”,微信支付、支付宝们才是真的春风得意,作为用户钱袋子的“中转中心”,越来越多的用户都离不开微信支付、支付宝,其掏手机的姿势,绝对要比掏钱的姿势熟练快速。 去年,手机厂商们的支付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6年2月18日凌晨5:00,Apple Pay在中国正式上线,银行们不断跟进,推出各种新的业务,现在在ATM机上,仍能看到支持Apple Pay的广告贴纸提示; 2016年3月29日,三星的移动支付工具Samsung Pay在国内上线; 2016年8月31日,Huawei Pay正式上线; 2016年9月1日,小米正式发布小米支付Mi pay(当时,直播,华为与小米均宣布自己是继苹果、三星之后首家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的国产手机厂商)。 手机厂商们如同着魔一般推出各种pay后,除了首次推出被大佬们站台外,后续时间段内,不再成各家宣传的重点,雷军、余承东们更加关注的是手机市场的表现。用户层面,除了Huawei Pay、Mi pay除了在最初的时候提到能刷公交功能外,再也听不到半点消息。 从当初的疯狂,到如今的静谧,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手机厂商的支付就被迫成了“看客”,是偶然,也是必然。而微信支付、支付宝能够像今天一样春风得意,也是努了力、花了钱、做了事的。 很多人把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等的失意原因归到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头上,认为微信支付、支付宝太强大,手机厂商们的支付工具难以跨越这两座大山,真的是这样吗?并不尽然。手机厂商之所以会被迫成为移动支付大战中的“看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手机厂商自己虎头蛇尾。 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们在用户层面推动的方式是由用户自由成长,鲜有用户场景方面的推动,其只会告诉用户,“我们有XXX功能,欢迎你来使用”,仅限于此。 手机厂商们擅长玩的是营销牌,比如各种“第一”,至于具体要从运营、实操层面来做,手机厂商们明显不是很愿意。高调推出,后续运营、实操方面跟不上,手机厂商们自己在移动支付大战中虎头蛇尾,开奖,才是其成看客的首要原因。 (2)手机厂商自身精力有限。 在B端层面,手机厂商的做法是,与银联、银行等机构合作,像各种中小型商户,手机厂商们并未发力。实际上,中国5000万中小型商户们,在这场移动支付大战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手机厂商们却选择忽视了这一环节,因为跟中国5000万中小型商户合作,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丝毫不亚于跟当年的团购大战、外卖大战这样,需要有强大的地推“铁军”。 本身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金立等手机厂商的竞争就非常激烈,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都曾经坐过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并且第一的更迭非常迅速,谁也不愿意落后,还有就是印度、欧洲等地区都是蓝海市场,手机厂商们的精力都在跟友商竞争以及开拓新市场上面,哪儿有精力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管移动支付这块业务呢。 (3)没钱跟进。 当初的移动支付并不是只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百度钱包也非常强势,在微信支付、支付宝们大玩“打折”牌的时候,百度钱包也跟进了,用户使用百度钱包也能享受到一定的优惠,得益于此,百度钱包本身体量还不错,百度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百度钱包的已激活账户数量达1亿个,比去年同期增长88%。这个数据不断亮眼,但是绝对要比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们的数据好的多。 送优惠券、支付减免等方式虽然俗气了些,但是微信支付、支付宝却通过这些实用手段获取了不少用户,特别是,让商家和用户们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基于此,微信支付、支付宝则获得了大量基础用户。 现在,优惠券、支付减免等活动虽然没了,但是用户已经深深地被移动支付习惯所改变。微信支付、支付宝通过大量“烧钱”的方式,加速了移动支付前进的速度,手机厂商们没钱跟进,自然在用户层面就落了下乘。 (4)没有支付基础在,只会“强撸”。 微信支付有微信红包作为基础,而支付宝则有天猫、淘宝以及大量网上商城将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的基础,但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们是没有支付基础的,只会向用户“强撸”,比如在手机新品中进行应用内置,且作为系统应用无法卸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