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三件事,越是努力,结果可能越是糟糕:一是爱情,我们越想在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却越是弄巧成拙;二是睡眠,我们越想赶紧睡着,却越是清醒;三是选择,我们越花时间想选对,却越是后悔。
上周末的时候,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整晚都没睡着,因为今天要去见她刚认识的一个男生。按她的说法,这可能是她这辈子见的最重要的人。 一早起来悉心打扮了半天,最后卡在了口红颜色的选择上,所以向我求助。电话里面,感觉她已经快急哭了。 吓得我赶紧打开微信,看了看,说:第二张吧,这个颜色特别适合你,而且,相对成熟的男性,比较喜欢这种不太张扬的颜色,另外,这个颜色也不会显得你太过精心打扮。 然后她听了我的建议,就出门了。 下午的时候,还没等我问,她就发来消息说:一切顺利!你的眼光果然没错啊! 然后我大笑:我跟你说实话,我对口红几乎色盲,根本没看出两个颜色有什么区别!我就是看你快迟到了,瞎蒙了一个。 比起在两个肉眼难以分辨的口红颜色之间选出一个更好的,按时到达,在那个时候才更重要吧? 我们好像经常会陷入这种选择的困境。花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两份工作之间纠结,atv,几乎要错过给公司答复的最后期限。看了很多套房子,却迟迟不能决定,最终的选择还是不能完美。 但人生在世,有三件事,越是努力,结果可能越是糟糕:一是爱情,我们越想在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却越是弄巧成拙;二是睡眠,我们越想赶紧睡着,却越是清醒;三是选择,我们越花时间想选对,却越是后悔。 我们对于“选择”,常常有很大的误区,导致我们常常辜负了自己的潜力和努力。 一、选择的“误区” 1、忽略了选择所需要的时间投入 我们可能想象不到,人一天要做多少个选择。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提到: 人们在上网浏览、搜索的时候,大脑中做决定的区域十分活跃。每当我们看到一个链接,就要暂停至少1秒钟,去判断链接是否值得点进去。 所以我们每个人,每天从早上醒来要不要起床、跟他人说话如何回应、午饭吃什么、点开哪条朋友圈、一直到晚上几点睡觉,都在做选择。 如果每个选择,我们都去寻求最优解,那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了。但如果这些选择,我们都能够比别人更快地做出决定,反而会让我们在效率方面胜出一大截。所以,脱离了时间投入来谈选择,会令我们丧失很多机会。 197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HerbertSimon发现: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优决策,而破产。 我那个朋友也一样,或许某个口红颜色会让她的颜值增加千分之一,但为了这千分之一,她付出的代价是第一次约会就迟到,得不偿失。 我们总是会关注两种选择的细微异同,却偏偏没考虑到迟疑不决的后果。 所以,如果我们把选择比作大海捞针,那么有效的选择方法,不是在所有的针里捞出最尖最好的那枚,而是在有限的几枚针中,捞出尖得足以缝衣服的那枚。 2、以“后见之明”来看待选择 选择这件事,是不能事后看的。一来,同样的东西,“没得到”和“已到手”的状态下,我们的评价是不同的;二来,事前不确定最终结果,但事后都100%确定了。 张爱玲说: 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不只是男人的问题,而是人类的通病。一样东西,处于“没得到”、“已到手”、“已失去”这三种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王健林觉得一个亿是小目标,马云说创立阿里巴巴是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儿,刘强东说自己是脸盲,而你买下自己心心念念的衣服之后却很少再穿…… 状态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所以选择了A之后,再去评价B,就已经不能作数了。 另外,我们一直追求“先见之明”,但悲哀的是,我们似乎在“后见之明”方面表现得特别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