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易到的生死局终于在4月17日这一天被它的创始人周航的一纸声明推上了高潮,刷遍互联网并引得乐视控股和易到官方连夜回应,为什么本应笑到最后的易到走到了这一步?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十一维客栈”(ID:Maggie-Tan-),作者谈婧,产业互联网模式专家、投资人。毕业于清华大学金融系本科,Uber中国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之一。 本文节选和修改自谈婧2017年3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论坛的主题演讲,以及2017年4月在芝加哥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中国论坛的主题演讲,原标题为《周航的易到破产,凶者资本也》,虎嗅获得作者授权后转载,略有删节。 易到开始做网约车是在7年以前,严格算时间的话,比Uber还略早一点,当我和易到打仗的时候,不得不说,易到是相当保守的。 一方面,抱着携程的大腿,易到获得了独家的优质流量导入——携程的机场单子,这是所有司机都喜欢接的长单子,这让易到活得非常舒服,没有危机感去拓展到一片Uber探出的蓝海:市区内出行。 另一方面,周航作为商界老司机,一直相信能够具有持续商业模式的形态是商务出行,而非廉价的日常出行,因此他不屑于去烧这场战争。 不过,周航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个商业老手,遇到资本老手的时候,还是退败下风。于是,才有了今天,易到在资本大战中弹药不足提前退场,只得沦为乐视的资本棋子, 一个本应该赢在最后的商业模式,输给了资本,周航不得不发表声明以证清白。 为何易到本不该死?这与网约车行业的格局有关,网约车行业的准公共服务性质,以及其面临的三大挑战:人均道路资源紧缺、人口政策、价格无法完全市场化,导致该行业必然向高低两端发展:高端商务出行+准公共出行。个中原因,请见下文分析: 网约车行业是准公共服务 在中国, 网约车出行行业是非常特殊的,它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准公共服务,而不是100%的商业性质。车子需要占用公共道路资源,一段路上只能放得下10辆车子,哪怕需求是10万辆,也不可能满足,因此,出行具有相当的公共服务的性质。并且,出行的消费是一次性的、随机性的。 以上原因,导致在出行领域,纯市场的调节是失灵的,所以这个行业是由监管部门管制的。而在中国,出行行业的管制更为严厉,一方面,中国的道路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环境也非常不同。 互联网和技术,给出行的管理带来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工具,政府也在逐渐学习怎样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但是,它天然的没有商业企业学习的那么快。 于是, 网约车公司实际上帮助政府,用互联网化的手段,解决了管理的问题。比如,打分系统能够提升司机服务质量、surge pricing能够缓解高峰车辆不足问题,等等。这是网约车行业得以存在的根本。 网约车行业面临的三大监管挑战 第一,一线城市人均道路资源的紧缺导致“一个司机+一个乘客”的共享出行方式不会被政府鼓励。 我们今天说ride sharing行业,这个词,它被UBER定义为“一个司机+一个乘客”的模式,UBERPOOL试图做成“一个司机+2-3个乘客”的形式,但它的比例并不高。 但这种产生于美国的ride sharing,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其核心原因就是,中国的道路资源太稀缺了。
我们从这张表可以看到,中国一线城市人均享有道路长度才每人不到60厘米,和美国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但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想买车。和伦敦,新加坡和香港一样,几十年前的城市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常住人口和机动车数量,道路资源的稀缺,导致主管部门对车牌严加管控,不然城市就堵得没法走了。 所以,在北京,你想要拥有一辆车牌,需要lottery,等待大约8年多时间才能等到,在上海,你需要花钱去买牌照,一块牌照的价格是八九万块,几乎是一辆A级车的价格。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里,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未来的出行,是什么形态?它一定是地铁、公交这种一辆大车上很多人的形式,而 现在网约车的“一辆车上有一个人、两个人”的情况一定不是最终会被鼓励的形态。这一点决定了,atv,任何网约车公司要在中国做下去,它必须与监管部门一同探讨出一种符合更多人民利益的“ride sharing”模式,而这种模式,一定不是现在这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