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Lina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VR行业内开始陆续出现“VR寒冬”的声音,质疑声尘嚣而上,不少商家也陆续宣告裁员、倒闭。其中,离我们最近的当属3月时的完美幻境风波,这家2013年就入行的老牌全景相机企业不仅被爆欠薪裁员、CEO不见踪影,固定资产还被法院查封,一时令人唏嘘。 (完美幻境查封现场) 更早的消息还有曾获谷歌风投亲睐的桌面VR解决方案商EnvelopVR停运、VR网站Vrideo关闭、AR运动眼镜众景视界清算、红极一时的众筹AR摩托头盔Skully倒闭……除了上述企业外,还有不少项目虽然没有正式宣告倒闭,但也一改融资初期的高调宣传,一直处在沉寂状态,不仅没有新一轮的融资消息,产品也迟迟不见踪影。 所有人都想问一句,VR,你怎么了? 为此,智东西遍访业内人士,探讨和听取了20位VR/AR专家大佬的意见。他们既有来自HTC、京东、华录百纳等大公司的VR业务负责人,也有来自头显、体验店、全景相机等不同行业的VR创始人,与他们分别谈了谈VR寒冬下的企业生存现状,B端/C端的业务难点与解决方案、以及被大半采访对象看好的,2017年最受人期待的VR产业发展方向。(懒得看全文可以直接拉到结语) 一、VR寒冬 v.s. 市场的理性回归 51VR创始人李熠认为,去年下半年,整个行业的发展肯定是有些波动的,说短暂的寒冬也不为过。在媒体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一个全新技术出现后,在不具备成熟度和商业化条件的情况下被放大期望,造成了这样的寒冬景象。Hypereal创始人黄柴铭也认为,市场和产品不匹配是造成寒冬言论的主要原因。 Insta360全景相机联合创始人陈金尧认为,资本方面开始趋于冷静,不再抢赛道,收缩VR行业的投资,导致一些公司业务方向并不明确,收入不稳定或过低的营业收入威胁到企业正常运转的公司濒临破产倒闭等。故出现了非常多VR寒冬的声音。 客观来说,媒体有时确实有“小事化大,大事化炸”的倾向。其实这“寒冬”中也有不少陆续拿到融资、发布新品的公司,只是从数量跟融资金额来说大幅减少而已。许多采访对象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更愿意使用“市场理性回归”。 比如脑穿越VR创始人黄庄说,“VR寒冬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说法,我们更喜欢说这是市场回归理性。2016年国内VR设备在线销量达每月100万元,较2015年增长近10倍,也有很多有实力的公司拿到钱,开发出新的产品,相对于“过热”来说这是寒冬而已。” (HTC Vive VR头显,“三大PCVR”之一) HTC的VR副总裁鲍永哲也告诉智东西,这种浪潮是一波一波的,去年上半年太high了,现在回到常态是好事。如果实际看产业链,其实没有觉得变冷,大盘子还是在增长的,增长速度也没有在变化。越晚进来、技术越深的人也在不断加入。 也有直接反对“VR寒冬”,认为VR行业其实尚未起跑的人。DCCI未来智库、FutureLabs未来实验室创始人胡延平说,“有人说现在是VR的寒冬,我不太赞同。从成熟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在2018年前后,才会有体验比较好的VR相关的技术、产品出现。2016到2019年,是一个市场的转换期,从市场培育期到市场导入期。” 量子视觉VR摄影机创始人张聪认为,虽然VR并不如期待中的那么繁花似锦,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寒冷低靡。寒冬的一大原因是去年三大PC VR头显出货量不及预期,而且用户体验来讲差很多。但如果从移动VR来说,据他了解,去年深圳盒子类产品出货量可能在3000万台以上,移动VR并不像PC VR那般遇冷。 (深圳华强北VR眼镜盒子制造现场) 智东西也去走访了不少平时并不十分关心科技行业的吃瓜群众们,发现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VR/AR等几个行业中,认知度最高的还是插手机的盒子类VR,不得不说手机盒子低廉的价格+天后王菲等大咖VR演唱会起到了非常优秀的市场推广作用。他们在听到智东西问出“VR寒冬”的时候一脸惊诧,“现在VR挺热的呀?怎么说寒冬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