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乐观地相信人工智能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变革,但在这波技术浪潮中,能够扮演“马达”作用的企业还屈指可数。 今年3月24日,英特尔总部宣布将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部门,名为AIP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ducts Group),由英特尔此前收购的人工智能公司 Nervana CEO Naveen Rao 统领。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向钛媒体介绍,“人工智能事业部主要做三个方向:计算能力储备;建立深度产业合作;具体领域实现突破。这个事业部会涉及英特尔的许多产品部门,最关键的是统筹资源专注去做人工智能这件事。” 这是继去年11月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之后,英特尔再次为某个领域设立独立的事业部,其战略意义可见一斑。 通常来讲,人工智能分三层,最底层是芯片、计算、云等服务层,属于整个产业的基础设施;中间是核心技术层,比如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提供某个领域的通用算法;最后是应用层,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无人驾驶、机器人等各种具备人工智能形态的产品。 AI应用百花齐放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说到底,它的繁荣并非一日之功,也绝不仅仅是AlphaGo下围棋赢过人类那么简单,人工智能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技术革命,它对芯片、算法、计算能力——这些像水和电一般的基础设施都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 数据洪流推动芯片革命 近20年来芯片工艺制程的进化,按照摩尔定律,每隔 18-24 个月每硅芯片性能便会提升一倍的规律,从90年代的台式计算机到现在的人手一部智能移动设备,单位面积计算力已经有了15000倍的增长。 如果你对「计算力」的概念模糊,可以从数据的角度来感受一下。 在上世纪电脑诞生初期,一台?PC的内存还以KB为单位,而现在智能手机随便拍一张照片就是几MB,拍一段高清视频能达到几个GB,数据的洪流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我们袭来,人工智能产业爆发的基础已然具备。 英特尔研究院院长宋继强预测称,“预计到2020年,一个互联网用户每天将产生1.5GB的数据,每台自动驾驶汽车每天将生成超过4,000 GB的数据,人工智能方面需要的计算力将增长12倍,而这12倍的计算力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摩尔定律并非一条普适的自然科学性质定律,而是英特尔早期创始人戈登摩尔根据经验的一种观察预言,因为大体符合实际趋势,所以几十年来一直被用于预测半导体行业的未来。 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心摩尔定律的极限,以及这种指数级的增长是否能够永远持续,甚至这个命题伴随着芯片产业的发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也许谁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是,技术的难题(包括半导体工艺的演进、物理学量子效应和光刻精度尚未突破)确实正在阻碍摩尔定律的速度。 底层基础技术究竟是什么? 在刚刚落幕的Emtech Digital人工智能峰上,一位名叫Gary Marcus的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研究者、认知科学家给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行业破了一盆冷水,他认为“对机器来说识别并不等于理解,人工智能研究在很多领域正停滞不前”,此言并非毫无根据。 实现人工智能本质是模仿人类进行感知、决策的行为,电脑需要处理巨大量的数据,然而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人类现有的芯片计算技术(以CPU为主)和人工智能希望模仿的人脑计算方式(深度神经网络)存在着巨大差异。 CPU的工作过程类似工厂流水线作业,即按部就班去做一件事,每个流程都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只有完成这个步骤才能进行下一步,我们通常听到的双核、四核、八核CPU都遵循这个逻辑,即便是英特尔推出256核CPU,也只是同时在处理256件事情而已。 人脑的计算方式比CPU高明很多,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这几百亿个神经元全部都是并发活动,如果把每个神经元比作一个计算单位,人脑相当于几百亿个计算单元在同步进行着不一样的事情,也就是利用我们后来经常听到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种方式与目前依靠CPU流水线作业的计算方式大相径庭,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英特尔奉行的战略是专注通用计算芯片,但是在大规模并行计算领域先天不足,如果想要适应人工智能的计算方式,必须得进行相应的升级调整,即所谓的异构计算,说白了就是在传统CPU计算方式的基础上搭载其他计算单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